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58篇 |
免费 | 430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06篇 |
劳动科学 | 67篇 |
民族学 | 763篇 |
人才学 | 224篇 |
人口学 | 125篇 |
丛书文集 | 5004篇 |
理论方法论 | 919篇 |
综合类 | 10091篇 |
社会学 | 1201篇 |
统计学 | 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4篇 |
2023年 | 559篇 |
2022年 | 558篇 |
2021年 | 722篇 |
2020年 | 725篇 |
2019年 | 681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427篇 |
2016年 | 569篇 |
2015年 | 909篇 |
2014年 | 1837篇 |
2013年 | 1500篇 |
2012年 | 1359篇 |
2011年 | 1435篇 |
2010年 | 1458篇 |
2009年 | 1417篇 |
2008年 | 1532篇 |
2007年 | 970篇 |
2006年 | 837篇 |
2005年 | 695篇 |
2004年 | 501篇 |
2003年 | 484篇 |
2002年 | 334篇 |
2001年 | 274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王雨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6-36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解决如何理解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其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这个前提性问题。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内涵理解为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坚持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52.
蔡紫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7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53.
习近平极其重视生态文明与人民健康,在其生态文明思想中有关于生态健康的经典表述;同时也发表了关于人民健康的众多论述。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论述,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人民性”与“人类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当代性”与“未来性”紧密融合,将中国人民健康利益与世界人民健康利益有机统一,两者呈现出辩证互动。这种辩证互动理念的生成逻辑主要通过承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生命健康观、升华中国共产党的卫健经验、接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等方面来建构。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辩证互动理念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以整体性为共识、以永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取向。培养全社会大健康理念、构建环境与健康多元共治体系、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和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是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良性辩证互动理念的重要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954.
曾永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对精神的本体性的认识,即对“精神圈”的生态地位的认识,是考察文艺生态的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在肯定物质的本原性和本体地位的同时,也肯定了精神的本体性。精神既是人的生命的主导内容,又是实践的主导因素,它以作为精神食粮的信息为生成之源。精神对人性生成的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生成性,推动和表现着人的“类本质”的生成。在肯定精神本体性的前提下考察人性生态和文艺生态,正是人本生态观对自然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955.
张连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7-11
文章从人类文明演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政治合法性以及现代化模式转型四个角度进行透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文章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生态经济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理性经济人"的活动方式,而是"生态理性经济人"的活动方式,是遵循生态复杂性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循环运行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关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合法性,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6.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宪浩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26-30
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相似文献
957.
从生态文明看企业生态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景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45-149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活动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生态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态责任是企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对市场的责任、对公众消费的责任。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的生态责任建设。 相似文献
95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7-40
恩格斯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那个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的年代里,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平衡。他告诫我们一定要尊重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全部来自于大自然,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那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终将受到威胁,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当今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同样也带来了恩格斯所说的各类生态问题。那么,如何合理地进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9.
王雨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
发展中国家不应直接借用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而应该借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立足于捍卫自身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厘清在当代全球生态治理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全球”和“地方”两个层面思考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立场和内涵. 相似文献
960.
在生态美学逐渐成为显学的背景下,生态批评的学术储备也日益丰盈,因此作为探究文学艺术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其哲学思想来源、理论话语原则、理论视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