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98篇 |
免费 | 531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95篇 |
劳动科学 | 64篇 |
民族学 | 767篇 |
人才学 | 221篇 |
人口学 | 70篇 |
丛书文集 | 4866篇 |
理论方法论 | 889篇 |
综合类 | 9918篇 |
社会学 | 1184篇 |
统计学 | 3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8篇 |
2023年 | 568篇 |
2022年 | 544篇 |
2021年 | 707篇 |
2020年 | 732篇 |
2019年 | 667篇 |
2018年 | 278篇 |
2017年 | 419篇 |
2016年 | 556篇 |
2015年 | 895篇 |
2014年 | 1808篇 |
2013年 | 1458篇 |
2012年 | 1299篇 |
2011年 | 1360篇 |
2010年 | 1377篇 |
2009年 | 1355篇 |
2008年 | 1427篇 |
2007年 | 898篇 |
2006年 | 803篇 |
2005年 | 656篇 |
2004年 | 492篇 |
2003年 | 479篇 |
2002年 | 328篇 |
2001年 | 271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内蒙古牧区生态安全的人口转移问题及其社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区生态不安全是突出的问题,人地关系不协调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近50年来,不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各种人口问题、社会活动问题的作用的确非常突出,但是在各种因素中,核心因素是“人口因素”,表现为相对于牧区生态环境特性而言的人口规模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牧区居民经济行为和消费行为。牧区生态不安全的根源在于牧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极为不协调,要实现牧区生态安全,其基本条件是协调牧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牧区生态安全,需要采取牧区人口转移战略;牧区人口转移战略主要有生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牧区人口转移中的突出问题,一个是转移稳定性问题,一个是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重视在人口转移过程中发挥社会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激发经济活力及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保障。在当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阶段,通过市场机制力促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是实现生态富民极为关键的要点和抓手。政府需要积极深化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促进绿色金融家的形成与不断涌现。文章从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增长研究视角介入,探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并从理论上探寻共同富裕与生态福利的辩证关系,根据“增长极限说”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辩明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的互动和协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生态富民能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及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形成契合点,并据此提出我国实现生态富民的五个路径。 相似文献
73.
牛庆燕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74.
甘肃是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构建以兰州、白银、临夏、甘南四市(州)为主要地域范围、以“一带一核三区”为基本空间布局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阐明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内涵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和约束,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发展县域经济、建立“数字化黄河工程”等促进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构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5.
青海省是黄河的源头省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重要而特殊。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解决深层次发展矛盾,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针对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法治困境和现实需求,从明确依法治理理念、完善地方立法、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弘扬黄河文化、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法治建议。 相似文献
76.
从整体性视角探析习近平关于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悟透这一重要论述历史发展、内涵体系、实践方法的整体性,有助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乡村。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基础、实践反思、文化基因和个人阅历方面的生成整体性,领悟其在本体重释、价值形塑、实践指向三个层面的内涵整体性,坚持以整体性视野、思维和原则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是阐释习近平关于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整体性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77.
李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1-146
在资本逻辑视域下考察自然力问题,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维度,又是当下在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中应当优先考虑的理论话题。资本逻辑对自然力产生了“文明面”和“罪恶面”的双重效应,其内在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资本的生产力”在起作用。从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大视野出发,自然力摆脱资本奴役的方式与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理论构想是一致的,即利用资本逻辑的“文明面”,将对“资本的生产力”的批判性继承、交往关系的改变和社会制度变革作为主要突破口。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殖”“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本与自然力关系难题的生态文明新道路,展现了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制度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8.
79.
林映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06-208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0.
绿色经济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方向和新动力。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现代消费(物质和文化)成为社会的统领者角色,导致一系列现代病的产生,诸如生态危机、文化冲突乃至社会制度危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转型,事实上也是消费方式、社会存在、文化形态以及生产产品的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以及构建低碳社会等宏观指导方针,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的推进程度。绿色既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有鉴于此,我刊特组织本期《绿色:消费、社会与文化的新形态专题研究》。本组专题分别从绿色消费的目的与生态价值、绿色消费的社会转变语境、绿色文化的构建与繁荣以及绿色产品的生产与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可以认为,绿色既是未来消费的目的,也符合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的要求;绿色既要求社会消费行为的转变,也要求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型;绿色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构建未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绿色既要求生产方式的转型,也要求国家对绿色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治理。总之,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消费等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本组专题,对绿色概念涵盖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也期望广大社科工作者参与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