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绩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的发展效率、市场秩序的调节效率以及金融主体的经营效率,能够综合反映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纳入空间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区域金融生态效率测算模型,对中国2006—2015年省际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会对真实情况出现估计偏差,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因此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测度更为合理。中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空间技术异质性导致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
文章基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视角,利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3—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收敛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效率“高高”集聚范围正逐渐超过“低低”集聚范围。(2)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自西向东呈“U”型增长,自南向北持续上升,空间上形成以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四川盆地为重心的分布格局,区域效率差异表现出“快速缩小—相对稳定—不断扩大—缓慢缩小”的演变趋势。(3)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农村人力资本、财政支农水平、农业受灾率等10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3.
面对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约束,如何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通过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实现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人口集聚角度出发,利用2004-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从人口规模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从人口密度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积极发展小型城市,建立区域发展增长极;二是优先扩容中型城市,培育城市群崛起动能;三是科学布局大型城市,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四是优化城市规模等级,促进区域要素相协调。  相似文献   
74.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各管理局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耕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投入非效率、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且投入非效率普遍高于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耕地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相对于环境效率滞后,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协调性的主要原因。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综合体现,并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耕地利用非效率来源及其变化趋势,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指导,即通过优化研究区耕地投入结构,减少耕地投入冗余,提升其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以实现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5.
在“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2009—2019年的能源生态效率均值,构建地理、经济和综合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能源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作用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群,低-低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上游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和城市规模水平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系数、工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几个因素与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6.
为了准确把握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及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以黄河流域的8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流域内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平衡,山东和陕西两省处于领先水平;2)生态效率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由东向西递减,且上游持续低位,中下游波动性较大;3)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协调发展水平由勉强协调提升至初级协调,但区域发展失衡持续存在,仅山东省、河南省达到中级协调水平,多数省(区)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协调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77.
文章选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应用Super-SBM模型计算生态效率,在对二者进行时间、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就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文章就实证结果提出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注重资源的配置利用、打破区域壁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8.
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本文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将制造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纳入产出变量,首先构建SBM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对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采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历年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44,总体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内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规模效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分别为0.079、0.123、0.172和0.10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研发投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缩小空间差异,总体上应采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等,而各地区应依据综合效率分解结果及各因素影响效应采用相适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9.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系统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核心指标。文章在对传统的 DEA 模型修正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 SBM 模型对安徽省9个城市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相应的改善途径。研究显示:2003-2012年期间,安徽省煤炭产业生态效率整体低下,9个城市均未达到生态有效。投入产出的冗余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淮南和淮北表现较为良好,但仍存在改进空间;其他地区,尤其是阜阳、亳州等地,需重点改进。最后,文章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意识、拓展资金融入渠道等提高安徽省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0.
区域生态效率是有效衡量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投入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四大区域2009—2014年6年的区域生态效率水平;然后比较分析了四大区域科技投入现状;最后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四大区域科技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各项指标都最低;科技投入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