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66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2157篇
劳动科学   73篇
民族学   803篇
人才学   272篇
人口学   83篇
丛书文集   5230篇
理论方法论   949篇
综合类   10661篇
社会学   1443篇
统计学   447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566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727篇
  2020年   724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933篇
  2014年   1957篇
  2013年   1564篇
  2012年   1425篇
  2011年   1503篇
  2010年   1568篇
  2009年   1574篇
  2008年   1635篇
  2007年   1016篇
  2006年   921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212.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3.
《南方论刊》2013,(5):J0032-J0034
2012年工作成绩显著2012年,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的要求和新区党工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切入口,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力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214.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生态家园,就要做到,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生态交通、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人居环境要做到,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镇,培育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215.
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适度人口,可以为青海地方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政策咨询和参考,对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现青海的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2000-2011年青海省适度人口数量,通过分析2000-2011年青海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对未来如何处理好青海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16.
引言2009年3月,由一个藏传佛教流派提供资金和精神支持的首届(正式)环境保护大会于印度鹿野苑召开。此次会议发表了一份有关环境保护的指南(随后可在网上获取),这份指南供尊崇“噶举派”(karmakagyu-pa)传统的寺院僧众采用,并就一系列旨在减轻寺院及其环境所受污染的方式提出建议。1该文件随后催生了一篇短文,短文列举了“你可以做的108件有助于环境的事”的纲要,  相似文献   
217.
环境的竞争使用提出了资源的配置问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配置的制度供给。其调节的对象有两个,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活动,这两个对象的特定,决定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也决定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18.
《徽州社会科学》2006,(8):22-24
林业兴则生态佳.生态佳则旅游旺,旅游旺则百姓富。林业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我市作为山区面积占70%以上的生态旅游和山区资源丰富的城市,近年来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整体提升与局部治理并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进一步优化结构,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大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19.
李存葆的散文题材广泛,极具时代感和深锐性,他把生命感悟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对生命气韵进行反思。借助散文叙事,李存葆描画生态环境的问题及伴生的生存危机,追问时代的精神病症,其析理清晰透彻,层层推进,发人深醒。  相似文献   
220.
李强 《社会科学家》2000,15(5):67-70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生态条件的支持与保障。面对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亟需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