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7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75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789篇
社会学   159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彭玉平 《文史哲》2022,(2):77-88+166-167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2.
大革命之后法国作家的政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批评家詹姆逊在谈到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创作时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的确,在整个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遇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于是,政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国家的文学首先关注的主题。由此观点考察19世纪前后的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之后至20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学,政治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作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说法兰西是一个热情而浪漫的民族。法国人的这种热情与浪漫在革命和战…  相似文献   
173.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74.
叶舒宪先生的《阉割与狂狷》[1]阐述了阉割情节的普遍性和阉割恐惧对于男性心理的作用,以及阉割情节对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性。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从人类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则主要是从"阉割"与文学之关系展开研究。阉割既指生理上的,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阉割现象大体分为自我阉割、被迫阉割以及心理阉割,文章分别以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及贾平凹的《废都》为代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5.
为维护其利益 ,旧中国政府展开了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外交斗争。历时数十年 ,历经艰辛 ,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付出了沉重代价 ,最终在原则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这在客观上具有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6.
本文以电影《入殓师》与文学作品《纳棺夫日记》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结构、情节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两者生死主题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理清二者的关系与异同。  相似文献   
177.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时隔数月,却出现了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正处》与反右派斗争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提出,《正处》为整风运动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正是未能正确地实践《正处》理论所致,但这无损于《正处》理论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8.
179.
各地报刊     
《老人天地》2008,(6):57-57
老英雄57年坚守生死承诺在"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当中,有一位84岁的志愿军老英雄刘绍安。他用大半生时间坚守了57年前的一个承诺,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0.
革命话语体系中,由于斗争对象不同,革命斗争的叙事功能已被分化.综观17年农村题材小说,我们发现:这种叙事分为高度监控的叙事功能和严厉教育的叙事功能.尽管两种叙事功能不同,但都是为了构造一种新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想象共同体".尽管革命的理性意识被大力张扬,但是文本在革命和人类精神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上暴露出自己天然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忽视人性深度的审美形态也是17年农村文本远离当下读者阅读视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