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6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03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132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78篇 |
理论方法论 | 80篇 |
综合类 | 981篇 |
社会学 | 349篇 |
统计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74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199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前,我国没有对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专门性立法,在民事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文规定。在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涉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这一范畴,多是直接反映在对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中;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将其纳入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中加以规范。我国这种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立法保护模式,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关立法规定很相似,是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视作个人信息的特有类别加以保障。但随着现代生物识别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从个人信息中划分出来,已成为未来的立法趋势。应当构建和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利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义务规范体系,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民事救济路径,以进一步规范我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2.
63.
针对生物特征识别信息的唯一识别作用及其经济价值,法律应合理平衡公民数据安全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公共管理效益、个人生活便利之间的多方利益冲突,并同时促进生物识别技术的创新发展。由此,在个人信息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设中,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有其专门的规则构建路径,包括规范文件形式、文本整体框架、具体规制对象、技术保护要求、技术工具监管等方面。关于生物特征识别信息的收集与应用的具体规则设计,我国制度建构进路应围绕四个维度探讨:一是法律规范体系的结构化安排;二是规制框架的样本参照方案;三是立法内容的多维规制层面,涉及企业安全责任、市场交易规范、信息主体权利等方面;四是提前的司法救济模式。 相似文献
64.
胡介堂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9-62
1952年,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实施细菌战.在朝鲜和我国东北等地,空投细菌弹等,通过跳蚤、苍蝇、老鼠等媒介生物,传播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妄图以此作为尖端武器来大量杀伤我中朝军民,但中朝军民联合作战,彻底粉碎了美帝的阴谋. 相似文献
65.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bFGF发酵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最终产物的数量和纯度的关系,从而确定发酵的最适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温度控制在37℃,pH值7.0,发酵时间10小时,IPTG诱导浓度为100μg/mL,消泡剂为5 mL/L时,调节溶解氧在40-60%之间对于整个发酵过程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66.
刘某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李文华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为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的开发和保育奠定了科学依据;开辟了红壌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系统总结了农林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九五"、"十五"中国生态农业县的发展;率先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在生态省、生态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 相似文献
67.
68.
王德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133-143
当前生物识别信息在我国社会中的运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生物识别信息具备本体特殊性和社会特殊性,这决定了其具备与普通公民个人信息不同的重要性,应受到刑法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既定刑事立法对生物识别信息并未进行任何形式的特殊保护.可运用实质解释的方法,在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高《解释》第5条中第1款第10项和第2款第4项这两个兜底条款,将"侵犯生物识别信息5条及以上"认定为"情节严重",将"侵犯生物识别信息50条及以上"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由此降低针对生物识别信息原本的入罪和法定刑升格的数量,最终实现对生物识别信息的特殊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