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试图从分析生生关系的类型、影响生生关系的内外因素入手,寻求正确处理生生关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德育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提供这种可能性的基本尝试,并不只是简单的、外在的方法改进,更应该是内在的、具有本质性的内涵的拓展.这里所说的德育概念是指"大德育",其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转型社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可以推演出拓展德育内涵或德育转型的3个基本"增长点":即以人文教育拓展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公民教育拓展传统的政治教育,以日常道德教育拓展传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3.
《社科纵横》2016,(7):143-147
当前的高校德育客观存在着"象牙塔"困局,在德育思维、领域、机制等方面均出现"画地为牢"情形,并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要开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就必须推动思维创新,确立"大德育"理念;推动实践创新,形成"大德育"格局。  相似文献   
44.
45.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  相似文献   
46.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涵,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应竭力彰扬之.  相似文献   
47.
杨泽波 《文史哲》2023,(6):113-120+164
“道德动力学”是我在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说明一门道德学说能够由知变为行,必须有充足的动能。这个概念对于解读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直接帮助。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缘于真切体会到朱子学说没有活力,孟子学说则含有强大动能。以“道德动力学”来判断,朱子学说没有活力,因其基础是智性;孟子学说有动能,因其基础是仁性。仁性是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是一个先在的道德存在,原本就有道德的要求,就有向善而趋的倾向。阳明真切探测到了个中奥秘,但限于历史条件,未能从上述高度将有关道理解说明白,某些表述也有欠准确。从阳明思想整体发展来看,知行合一实为一种有欠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8.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生生"观念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精华,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与过程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生"与过程思想家柯布"大写的生命"在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49.
关于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严格说来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很好地解决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德育目标,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挖掘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优势,走大德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0.
东方艺术把人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形象化.东方艺术的精髓表现在天地之心、宇宙之心、天人合一等方面.谦斋郑敾和秋史金正喜的绘画表现出了天地之心和《周易》所倡扬的“生生”思想.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艺术手法上,而是为画界开辟了新天地,并且把天人合一思想通过画与诗来表达出对祖国安宁和发展的企盼.他们的作品被视作国宝并对现世大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