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69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管理学   380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536篇
人才学   33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6729篇
理论方法论   1232篇
综合类   14518篇
社会学   2100篇
统计学   6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25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410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409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766篇
  2014年   1744篇
  2013年   1616篇
  2012年   1831篇
  2011年   2471篇
  2010年   2259篇
  2009年   1719篇
  2008年   1754篇
  2007年   1525篇
  2006年   1306篇
  2005年   1138篇
  2004年   1033篇
  2003年   923篇
  2002年   818篇
  2001年   653篇
  2000年   517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王元骧 《学术研究》2012,(4):143-151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不同于直观的唯物主义,就在于它引入了实践的思想,突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与现实的各种关系都是在实践过程形成的,作为审美关系的客体的美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而只能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意识领域,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文学就其性质来说也必然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人学本体观方面,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文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所以也只有把实在论维度和目的论维度统一起来才能对“文学本体论”作出科学的回答.这都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按照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探讨,这是直观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所根本无法理解的.  相似文献   
952.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12,(5):195-202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在时代的分裂与融合中得以调整与拓展,其文学对话与交流,既在传统的诗骚精神影响下开展,又在取长补短的交流中进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学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与包容万物的气度。庾信、王褒、温子升等人在南北文学对话及其文论观念构建中功绩卓越。庾信的文论,以自己的身世之感激活了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的文论精神进行拓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对话与交流奠定了大唐帝国恢宏博大、多元并存的文学基础,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953.
吕晓洁 《齐鲁学刊》2012,(5):157-160
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女性文学,它与当下女性写作中的私人经验泛滥无关,也与所谓女性叙事的身体自渎无关,而是呈现出了文学本身的美感和力量。她们以朴素而坦率的文字,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心态,把一种真实的当代生活现场带到了我们面前。她们的创作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空间,给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54.
韩捷进 《齐鲁学刊》2012,(1):156-16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在社会性强、哲理倾向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地融入非现实的虚拟性艺术,以神话、民间传说、幻想、梦幻、科幻等艺术形式构思作品情节、塑造人物,打破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构成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情境,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理性的思想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既与以变形、怪诞为表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也与西方文坛非虚构文学思潮不同。艾特玛托夫等苏联作家运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们对虚拟性艺术的运用是为了强化现实思想的表达。苏联文学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的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虚拟性艺术,改变了以往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的现象,使苏联文学朝着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向发展,这在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955.
1980年代中后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性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的创作直面女性身体,重写两性关系,审视女性自我,开启了19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多元化深度探索的新局面。重估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56.
刘俐俐 《南京社会科学》2012,(3):137-143,150
本文以我国文学经典问题域业已形成为基本判断,全面和历史性地梳理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分析了问题域中诸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面临的研究困境等。籍此提出文学经典重读的问题,旨在从文学经典现象和重读主体实践活动角度,从该问题的界定、研究目的和重读对象的确定等基本方面做了交代。最后,提出文学经典重读问题需要置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交融的"思考和感觉方式"中。  相似文献   
957.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晚清文学知识考古式重返,把现代文学起点推到晚清,拓宽了现代文学疆界,并从对现代起源的关注转向如何想象并谈论中国"现代"的方式,引发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论断对晚清现代性想象的释放,引发十七年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探讨,使其在"革命中国"的阐释中具有了知识范畴的独立性和类似"乌托邦"的价值品格。而寻找中国现代性的努力暗合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这种承认的政治让现代性变成政治正确的概念而空洞化,重新落入西方思维模式中。对论断的反思是研究者超越时代限定并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者获得独立品格,走向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8.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相似文献   
959.
徐美燕 《学术界》2012,(3):201-207,288
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涌动一股声势颇壮的留日"浙江潮",其间走出一大批对中国新文学作出重大建树的作家。这些作家从日本汲取异域新风,在新文学"前夜"已向"现代"方向发起有力的冲击,在新文学诞生阶段期其主导文学新潮的实质性意义更充分凸显,从中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一种催生意义。  相似文献   
960.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7):246-251
马克思主义应回归永恒的批判精神钟明华、罗贵榕撰文《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精神茌中国启蒙运动进程中的遗忘与回归》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既是启蒙的产物,又是启蒙的超越,它不但揭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理论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问题。只要资本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存在着,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是批判的武器,仍然是未竟之启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