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54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颜波 《大庆社会科学》2004,(5):50-50,55
会展业的产生及发展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会展业被众多城市普遍重视并视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许多城市在办会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会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和提升作用。大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城市,正面临着从资源型城市向高科技现代化城市转轨的关键时期,能否发展好接续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此,以中央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  相似文献   
102.
"用人不疑"是中国古代任用官员的一项政策原则,但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历史上用人与疑人总是并行和互动的,并有其制度环境,离开条件和制度环境,把"用人不疑"作为一种带着普遍性的原则来继承是一种偏误.  相似文献   
103.
《词林韵释》是一部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声母系统相对中古时期已经大大简化,只有20个声母。声母简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就其中一些声母的合并情况进行探讨,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希望能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4.
在国际汉学领域之佛教文学研究中,学人对重要的单部疑伪经或同类型的疑伪经较为关注,故相关成果也相对突出,但对疑伪经总体性质的认识却较有欠缺。有鉴于此,有必要从宏观角度来讨论疑伪经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它主要表现在四大层面:一者从文学史言,疑伪经本身就是古代宗教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从思想史言,疑伪经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直接的文本体现;三者从欣赏趣味言,疑伪经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符合中土民众的审美心理;四者从影响言,疑伪经既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素材,进而形成固定的母题,同时,又促成了某些佛教法会仪式的形成与流播。当然,中土固有的文学作品,也对疑伪经的撰作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应当包括中日、中韩(朝)古代史学的比较研究。比较东亚各国同源而异流的传统史学,对于深化史学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种史学的比较研究,应当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如历史学能够产生的基本条件、史学的基本准则和内在矛盾等。中日、中韩史学的比较,亦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研究源于中国的传统史学在其他国度演变出的特色及其原因。中日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预示出可观的学术新境,例如中国传统的历史正统论,经日本早期政权的改造,形成决定日本统一和天皇万世一系社会意识;日本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比较,给历史研究和史学研究以很大的理论启示。中日史学比较研究,有待众多学者参与以共创繁荣。  相似文献   
106.
李锐 《天府新论》2011,(2):125-130
关于孟子身世的叙述,最早要追溯到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然而,这样一段简明扼要的孟子生平的记述却引来后世学者无数的争讼。尽管历代学者对于孟子生平多有研究,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民国之后,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之下,民国学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民国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7.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08.
由于人们忽视了康德的道德决疑问题,使得他的伦理学以艰深晦涩著称.实际上,康德是讥讽和幽默的大师,他的伦理学是通过对道德现象中决疑的回答来建构的.他的决疑是讥讽的艺术,分为基本决疑和次级决疑.基本决疑--正题:必须遵守义务而不必顾及幸福;反题:冷酷地从事善行是否值得?--贯穿其整个伦理学.康德通过四个次级决疑对正题作出了回答,贞定了义务为道德最高原则;对反题的回答使他认识到幸福和仁爱的价值,缓和了义务和仁爱的对立,完成其晚年伦理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9.
在自然课教学《生锈与防锈》一课时,通过实验以及学生之同的探讨交流,认识了金属生锈以后对金属造成的破坏以及金属生锈的条件。随机我巧设疑问:“大家知道了金属接触了空气、水、酸就会生锈。为了防止金属生锈,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什么?”爱动脑筋的同学都在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10.
当前,持续爆发的邻避型环境维权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抗议公众“俘获”政府决策,造成的“公众参与悖论”,极易导致各方利益“多输”、政府公信力遭疑、民主程序并未因此重建、地方发展失去宝贵机遇的困局。在多元利益格局、公民意识崛起、公信力危机的情境下,利益公众、地方政府、市场和广泛大众对有限的空间权,及其附着的经济权、环境权、政治权的争夺和碰撞是这一困局的本质归因。为治理这一困局,管理部门需要重视邻避事件背后的利益和权力逻辑,“适应性治理”是回应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尊重已有空间权利格局,保障各方正当权益,预防和化解邻避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