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左传》的“吾子”“夫子”和“数词+子”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子”“夫子”“数词+子”都是与称谓词“子”有关的结构,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得到对“子”的性质、特点的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从《左传》(并结合其他材料)看,“吾子”是“子”的派生结构,专用于对称,它兼含礼貌与亲昵,主要用于平等身份者之间;“夫子”专用于他称,主要用于下称上,是一种尊称;“数词+子”的结构一般用于称平等身份者,可表对称也可表他称,这说明“子”仍是名词,不是代词。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汉语第三身代词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考察探讨。概括了其主要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3.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124.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5.
指示代词照应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的语法性粘连手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指示代词照应时所存在的异同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了解这些异同对于翻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127.
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世对五代西蜀词评价的分歧,主要在于五代西蜀词中过多的艳情题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在于西蜀的偏安,也在于西蜀的地域文化特色,既有西蜀地域中个人抱负与人格、文格的狭小,也有整个当时地域文化的停滞。西蜀词的失败,是一个值得后人深刻记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对湘乡方言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的形式与用法进行了具体说明与分析。同时将湘乡方言中的代词用法与普通话中的代词用法进行了比较,突显了湘乡方言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9.
新干方言人称代词从形式上看比较丰富,从语法上看,它们在句中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本文从新干方言人称代词这一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分析法,突出新干方言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30.
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虽广为大众所接受 ,但在西方早有思想大家指出了这种流行观念的片面与不足。同时 ,因科技现象的日益异化而对它展开激烈的批判时 ,只是一味地指责科技理性带给人类的灾难性后果而对科技加以全盘否定 ,无视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极大便利与舒适 ,其因噎废食的偏颇也显而易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了科技作支撑 ,人类社会何以“诗意地栖居” ?刀耕火种的时代虽然不乏美 ,但那时人们究竟能获得多少美的享受很值得疑问。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如何超越上述这一对矛盾 :既充分享受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 ,又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