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541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东汉译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的东汉汉译佛经材料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诸如范围副词“都”,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助动词,句未有“不”的疑问句等,都早于同时代的其它文献材料。汉译佛经使用的是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材料,从汉语文研究的角度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大量的口语,对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2.
"疑问代词呼应构式"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式,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复句、紧缩句、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式,疑问代词呼应构式表达的是疑问代词所构成的前后两部分为一种广义的"条件—结果"关系.构式体现了较强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特征.从复句到紧缩句,再到半固定形式,最后发展为一个固定的习语式,说明疑问代词呼应构式...  相似文献   
23.
正"裸婚,是不穿衣服的结婚吗?"在一场同学聚会上,众人为一同学的疑问笑得人仰马翻。裸婚在"80后"结婚的新人中特别流行,它其实指的是"无房无车,无钻戒无存款,无婚礼无蜜月",两个年轻人一无所有,但凑齐9元钱,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一种结婚方式。  相似文献   
24.
方式副词是副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从从方式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差异中重新考察分析方式副词的词类地位,方式副词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连续统,是按照分布划分的原型范畴,是对动词的精细化要求。  相似文献   
25.
疑问代词除了表示询问、任指和虚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法,即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文章以"怎么"为例,根据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分类考察了"怎么+AD+VP"用于表示否定出现的句法环境、语义以及功能,并从反问句的句法机制和主观性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表示否定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6.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的正负期待.程度副词“好”来源于并列式“好+形”的重新分析,其动因是转喻;通过类推机制,“好”从最初修饰形容词扩展到修饰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  相似文献   
27.
本文基于Radford对英语副词的分类,讨论了英语中-ly副词在简单句中的句法位置与语义的关系。研究发现,-ly副词句法位置的变化可以带来语义上的变化,-ly副词的具体语义需要根据它具体的句法位置来确定,从而进一步佐证了语言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8.
湖北阳新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就湖北阳新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形式和语法特征进行讨论 ,并阐述了它们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词类归属.当前,学界普遍将"尚且"一词归入连词,只有极少数人将其视为连词和副词的兼类词.但从"尚且"一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该词同"都"、"还"、"也"等副词进行类比的分析来看,"尚且"应归属于副词.  相似文献   
30.
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副词"太煞"出现的时代,认为它主要出现于唐宋时期,同时指出了"太煞"运用的模糊性,并分析了这种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