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黄色墙纸》不仅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杰作,也是她的一部自传;其中的疯女人形象不仅是极大的成功,又是对传统的超越。《黄色墙纸》中的叙述者深受父权社会的束缚,反映了她所生活的社会女性整体生存困境和精神煎熬,表达了女性竭力摆脱父权制社会束缚的愿望,也表达了她对“休养疗法”的彻底否定。她的疯癫并非是单纯的精神分裂,而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吉尔曼塑造的“疯女人”形象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32.
预感     
1.车祸事情从我出了车祸以后就开始变得奇怪。正午的阳光很猛烈,我的额头摸上去十分烫手,我不确定这究竟是发烧还是中暑。为此我请了假,打算去医院检查一下刚走到楼下,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就撞上了我。  相似文献   
33.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他者"到"自我",从蒙昧到觉醒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4.
本文论述《黄色糊墙纸》揭示了女性在男权文化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作者对男权制社会的控诉。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以主题学和知识谱系学为批评维度,绘制了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化边缘人”谱系图,解读了“活动变人形”、“顽主”、“疯女人”、“最后一个”等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及其特征,梳理了每一类型人物的演变史,界定了“文化边缘人”的本质,并从多重视角阐释了这一“主题人物”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6.
英籍女作家简·里斯以经典名著《简·爱》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再现了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一生。通过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表达出男权意识和女性意识间的对抗、冲突和消解,并对父权制以及男性中心观念在社会生活、两性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提出质疑与颠覆,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7.
中西女性文学中"疯女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和中国清代女作家丘心如的弹词《笔生花》,都不约而同地塑造出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镇压的“疯女人”形象———伯莎与沃良规。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上,“疯女人”们与独立女性同处于一个婚姻家庭,兼具“情敌”与“同谋”的双重作用。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表现出十九世纪女作家们在传统内打破传统的“诡辩法”:她们一方面依然摹仿着男权中心话语丑化“疯女人”,另一方面暗中借助“疯女人”表达对父权制婚姻家庭的批判与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