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奥菲莉亚和繁漪分别作为《哈姆雷特》和《雷雨》两部经典戏剧的主要女性角色,纵然性格上大不相同,但在其疯癫形象的形成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外是男权话语构建的结果,在内是女性主体性缺失所造成的。疯癫是她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却无法让她们逃开悲剧性的命运。女性在自我实现道路上仍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22.
福柯的《古典时代的疯狂史》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重写了疯狂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此书的解读,勾勒出福柯笔下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的真实面孔,分析了疯癫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的蓬勃繁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疯癫在道德领域却成为首恶,是社会一切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人们惧怕疯癫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疯癫既迷恋又恐惧。随着对疯癫越来越多的道德性批判,最终疯癫的悲剧性体验趋于被规训,从一个可以与理性对等的对象变成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变化开启了疯癫在古典时期新的面孔。  相似文献   
23.
“文明”这个概念意味十足地浓厚,可在人类学里,人们对它重视不够。我主张学习人类学的人,要读点有关“文明”的书。 要理解所谓“文明”,我们可以先读三本书: 1.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2.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上卷,王佩莉译,下卷,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8~1999年版);  相似文献   
24.
本文主要介绍了罗伯特·林瑞宾的研究情况,并对《神圣的疯癫:密教成就者的画像》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做了较为详细的评介。  相似文献   
25.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史学界众说纷纭。太武灭佛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太武帝傲慢自负、飞扬跋扈,缺乏包容之心、好暴怒;做事野蛮、冲动,一意孤行,变本加厉,好杀掠;事后又多反悔,充满矛盾。从太武的性格、精神来分析这场灭佛事件,不仅是合乎史实的,而且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
福柯的微观权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不只是在宏观上表现为国家机器或阶级统治。它作为一种强力意志、指令性话语和普遍的感性力量,存在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具有服务、影响、操作、联系、调整、同化、异化、整理、汇集、统治、镇压、干涉、反抗和抵触等多种功能属性;在现实界,无论是工厂、学校、军队,监狱,还是惩罚、规训、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知识和真理,都渗透着无处不在的权力。  相似文献   
27.
李尔王的“疯癫”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疯癫”,这是个体的解体与理智崩溃的结果。李尔王的智慧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智慧,它的产生是个体与本体的融合,直觉的智慧产生的结果。李尔王理智丧失后的大智则是其个体的理智涅槃后重生的所获。  相似文献   
28.
从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解读《黄色糊墙纸》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可以看出,吉尔曼诟病父权社会的动因与她童年时期因为缺乏关爱而形成的基本焦虑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焦虑造成吉尔曼对男性极其敏感、忧虑,并驱动她走向反抗父权之路来合理化内心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叙述人也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她靠过度压抑自己来获得安宁,却让愤怒爆发,最终只能借想象性的胜利抗争来保护自己,从而走入疯癫。这可能就是小说创作以及叙述人最终疯癫的深层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9.
曹禺在话剧<雷雨>中对宇宙和人生命运的"不可理解"之"残忍"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诠释,这充分体现在<雷雨>在群体关系、权力意志与宇宙权力意志对人生的双重影响、生之残酷与疯癫的产生、生之残酷与救赎的困境这三方面问题的深沉叩敲上,从中可以看出<雷雨>更为隐奥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30.
疯癫叙事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们传达出新中国前四十年文学所不曾有过的历史意识,这些历史意识包括历史形态与叙述姿态的开放,将历史作为一种审美修辞对象消费。具体而言,即对历史形态的重新认识、自我置疑的历史叙述姿态、寻求历史认同和重建历史话语意义。将90年代长篇小说疯癫叙事所传达的这套历史意识,放置到中国当代文学历史意识流变的坐标轴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历史意识是在认识到过去文学叙事的局限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的有限度的反拨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