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31.
郑群英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
白描,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表现方式,在《受戒》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传达白描语言的描形、写意、传神语言功能时,汪曾祺将绘画中的骨相比法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简约、空白的语言诗学魅力,而平等视角又将白描对象置于温婉世情当中,体现抒情诗人的人间情怀.《受戒》语言更高的艺术成就在于白描对境界、氛围的营造,其中又深蕴着道家的审美观与语言观. 相似文献
32.
李芃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0-123
中国画白描造型和西洋画素描造型有着艺术表现上的根本区别 ,又有着本质上内在的共同规律 ,其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 :以线为主与以面为主造型手段的不同 ;虚灵写意与求真写实艺术观念的分野 ;平面构图与立体造形表现方法的差异。其内在的共同规律主要体现在形神兼备、笔墨效果、完整和谐的一致艺术追求上。白描与素描造型的根本差别及内在共同规律的比较研究对于促进艺术创新、繁荣艺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韩勤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2):61-63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自然 ,切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生活特点 ,非常具有表现力。小说不以故事取胜 ,而是以作者擅长的白描手法来真实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34.
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在继承前代绘画传统风格和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在总结出了轻描淡写的山水画画法的同时,将唐以来专意描绘楼台殿阁的“界画”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准确无误的地步。此外,他对白描与淡墨晕染的形体和对比关系的处理,也给宋以后的绘画艺术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王春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0-153
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以线造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景物特征、环境场景等,风格由古拙凝重发展到清新自如,使白描技法由毛笔描画转变到刻刀雕刻,演绎的是从笔下用线到刀下用线的不同风情。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中的白描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刀刻印刷白描艺术史。本文从白描技法的发展概况、白描载体的演变、白描技法的演变等多方面来阐述白描技法的渊源和艺术流变。 相似文献
36.
毛张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4-78
郑板桥词题材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写,也不乏关注现实社会、多有寄托的写景抒怀之作。但都重在写真情,表现自我性格及性情遭际。板桥词沉着痛快、直抒胸臆,语言白描浅显。这些风貌的形成与郑板桥的出身遭际、明清的社会思潮及性灵文学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7.
刘渝霞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5):87-91
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创作与前期相比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她选择家常生活作为载体,但是并不单纯意味着对于外在物质化生活的重视,而是更关注人物的心灵世界,并以此为核心创作出独特的更具震撼力的普通人的传奇,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我们本土文化的新颖世界.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简单却神奇,从容且真实,以默契的方式在不同的艺术世界之间相互回应着,使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了一种诗意笼罩之下的真实,有了一种平淡中升起的辉煌. 相似文献
38.
<正> 白描,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手法的传统特色。对小说创作来说,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言语,从人物的行动、言语中体现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体现人物的心理和外形。除了对人物的行动、言语的直接描摹,不用或少用解释性、评价性的语言,而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对他所刻画的人物的态度,却已融入有血肉、有生机的艺术形象中。白描手法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动写静,一是以形写神。下面,我们试以《水浒传》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肖像的凸现及景物的描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9.
董红普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56-58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保留至今最完整的白描艺术绝品 ,不仅把“以形写神”、“意想布局”、“笔线立骨”等典型的中国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而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视觉和音乐感觉 相似文献
40.
中国传统绘画的白描技法与服装绘画作品中白描手法都主张简练、简洁,通过“线、点”等最基本的艺术表现语言,将传统绘画与服饰绘画的张扬个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作为国民精神食粮的艺术和时尚领域服饰逐渐来时交织相融,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白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服装绘画中使用较为广泛,而“线”是白描艺术的基本语言。本文就中国传统绘画白描手法在服饰绘画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