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475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1045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的华北大旱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酷的奇灾大。在赈灾过程中,中外各界所表现出的社会动员及参与程度,以及救灾方法的变化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江南绅商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在灾荒发生较早的山东省,江南绅商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义赈,其赈灾经验成为后来晋、豫等省赈灾的先导和榜样。  相似文献   
992.
语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语言中最为稳定、最具抽象概括性、最和原点接近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清代民国两代学者的汉语语源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梳理,阐明如下观点:一、探索汉语语源一直是传统训诂学的主流与核心.二、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古音学和汉字声中含义、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它恢复了汉字的语言学本质意义,即汉字更是一种诉诸听觉的声音符号系统.它最终导致了传统训诂学走向汉语语源学.三、民国学者在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倡右文说,初步构拟了一个以古音为纲、以<说文>声母字为基本材料和坐标系、以方言俗语和近素语族为参照系的汉话语源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993.
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研究在学术界已经蔚然成风,然而,遗产概念如何起源,如何走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如何成为工业遗产、旅游遗产等还有待梳理。本文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及人文语境的分析,通过对现行遗产所呈现的复杂性、多义性、矛盾性和悖论性的辨析,试图厘清当今遗产研究的演变线索,以更好的理解当今遗产的学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994.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更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将它看成是孔子的一本教材,是对弟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这本教材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人生的各个方面:政治、思想、为人处事、择友等.为了能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形成一个系统来研究,我们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君子"作为研究的主线,通过它来探求孔子的学说.  相似文献   
995.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它探讨善恶的起源,广泛地涉及人兽之别,以及义与利、公与私,理 与欲、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的人性思想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不同学派的人性思想差异很大,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点:主要是从根源的角度而不是从人与人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角度论人性。这种人性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抽象人性论,并且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测性,但是不乏合理的成分,对我们正确认识人性的本质及其起颇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性的人之根 人性的人之根,即认为人性根源于人的共性…  相似文献   
996.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997.
近代美国驻华外交官、学者柔克义为近来研究热点,其中柔克义藏学研究为柔克义核心环节未有系统讨论,特别是柔克义与欧洲学界的学术渊源以及与13世达赖喇嘛交往的若干细节,存在若干尚待补充的细节.本文在认真研读柔克义青藏高原考察后研究成果以及哈佛大学馆藏柔克义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决.  相似文献   
998.
<正>义利之辨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论题,历代思想家都曾对这一范畴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围绕义利关系就展开相互辩难,大体形成了重义轻利论(儒家),重利轻义论(法家),义利并重论(墨家),义利俱轻论(道家)。迨至宋明,义利之辨更是成为社会价值导向和价值取  相似文献   
999.
桓占伟 《文史哲》2015,(1):106-117,166-167
长期以来,学界多以"礼"为春秋时期的核心观念;孔子以"仁"代"礼","仁"又被视为春秋后期的社会核心观念,"义"在春秋观念史上的地位却被忽视了。实际上,春秋之"义"具有统领性、共识性和普遍性,三者共同支撑起"义"在春秋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地位。春秋义观念的勃兴,表明以"礼"为代表的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以"义"为准则的宗法精神的丧失。"义"对春秋社会所产生的无形而深刻的影响,理应引起学界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