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2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7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75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王万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22,(2):45-50+64+154
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生活在汉藏文化交融地带的白马藏人传统婚姻制度以“族内婚”为主,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族际婚”。这种婚姻制度从“划分边界”向“跨越边界”的变迁,是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频繁和深入的结果。因交往交流交融而产生的“跨越边界”的行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3.
张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4):108-120
甘肃省陇南的铁楼藏族乡是我国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通过在该地某藏汉混居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的白马藏族和汉族分别属于"共享型产权"和"私有型产权"两种不同的土地文化模式;两种土地文化模式在历史上既有过相互包容,互补共存,也有过纠纷矛盾,互相排斥;两种土地文化模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能否包容共存的问题,事实上是当地民族关系变迁的决定因素,其本质是两个族群在山地—沟谷型生态圈内对资源竞争与合作的博弈。 相似文献
74.
75.
白马文化是白马人的人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颇具魅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文章认为,有效保护白马文化,是白马文化的当务之急;合理开发白马文化,是白马文化的关键问题;永续利用白马文化,是白马文化的不变主题.作者还就利用白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建议:摆正白马文化保护与白马旅游发展的关系;树立白马旅游的鲜明形象;解决旅游第一要素"行"的问题;解决旅游核心要素"游"的问题;在总体规划下,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把利用白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大项目抓,采取多种渠道,切实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6.
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的脉络下,由季节、生命的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相似文献
77.
针对自马藏族的巫舞与面具,将其分为“巫术祭祀舞蹈”与“巫术习俗舞蹈”两类分析研究.认为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池哥、池母等面具使用最为普遍,是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最为核心的面具,是白马人以之为核心构架出的一个族群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78.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白马藏人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中传唱着一种叫做勒或者鲁的古歌。这种古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白马藏人口头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古歌的主要特征、演述场域、传承方式、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种在白马藏人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的古歌是白马藏人文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9.
白马藏区的宗教是一种非寺院化的民间宗教。这种宗教形态虽无寺无僧,但却有专职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是传承当地民间宗教的直接承载人。本文以白马藏族的神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较系统地梳理和解析了这些神职人员的称谓、传承、分布区域、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当地神职人员"白布"属目前苯教神职人员中遗存的较古传承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