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45篇 |
免费 | 329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28篇 |
劳动科学 | 638篇 |
民族学 | 533篇 |
人才学 | 671篇 |
人口学 | 154篇 |
丛书文集 | 4543篇 |
理论方法论 | 1035篇 |
综合类 | 9020篇 |
社会学 | 2427篇 |
统计学 | 4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241篇 |
2022年 | 304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91篇 |
2016年 | 307篇 |
2015年 | 829篇 |
2014年 | 1983篇 |
2013年 | 1148篇 |
2012年 | 1393篇 |
2011年 | 1678篇 |
2010年 | 1681篇 |
2009年 | 1528篇 |
2008年 | 1864篇 |
2007年 | 1293篇 |
2006年 | 1068篇 |
2005年 | 932篇 |
2004年 | 765篇 |
2003年 | 773篇 |
2002年 | 707篇 |
2001年 | 474篇 |
2000年 | 350篇 |
1999年 | 226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岩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4):62-6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理念,同时也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有了全新的时代内容,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傣泰编年史认为洛人是东南亚大陆傣泰王国的原住民.傣泰人定居于肥沃的河谷低地以后,政治上控制了洛人原住民.为了彻底统治洛人,傣泰统治阶级认同洛人的存在并融入他们的文化,祭拜洛人守护神、让洛人参加重要的王室仪式等,这都反映了洛人对傣泰王国的特殊意义.洛人和傣泰人生活在一起,资源与文化共享.洛人的历史正是景栋历史与清迈历史的发端.无人知晓傣泰人历史上从何迁徙而来,但洛人却在这里安居了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20世纪存在较多摩擦的中东两大民族。思想上的冲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派分属的差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以及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斗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思想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匈奴社会的管理比中原地区宽松,无以为生的中原贫民、留没匈奴之中原将士的亲属以及边民、奴婢等甘愿冒极大风险逃亡出塞,为的是去谋求生存.虽有障塞哨卡甚至腰斩酷刑却仍禁而不止.至西汉末年,汉廷所设四条恰从反面证明,时从中原北入匈奴谋求生存者已形成潮流.留居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一部分自愿参加了匈奴军队对汉军作战,还有中原人把穿井筑城治楼藏谷技术,以及计课人众畜物的疏记方法等带到匈奴地区.张骞、苏武、李陵等留居匈奴期间都曾娶胡妇建立家庭.李广利之死与殉葬无关.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15.
16.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 7册佛经是西夏僧人直接从藏文本翻译成西夏文的 ,每册佛经卷首题记记载了这些佛经的著者、传者、译者及其称号。本文对这些题记进行了详细的释读 ,所涉及的吐蕃人名尽可能检索到其在藏文文献中的对应名字 ,涉及的称号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阐释。从而认为 ,西夏人在翻译吐蕃人名时采用音译或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认为其中几册佛经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的著作 ,它们均是西夏后期由吐蕃僧人传入西夏的。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人的"同乳人"研究--麻扎阿勒迪村维吾尔人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维吾尔族的同乳人事实进行深层的描述与阐释 ,讨论同乳人的乱伦禁忌及社会血亲身份 ,并由此提出不能简单地断定维吾尔社会为父系社会的结论。文章资料主要来自笔者在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阿勒迪村十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元代东传的火不思、兴隆笙、七十二弦琵琶等阿拉伯-伊斯兰乐器进行了详细考述,并论述了东来回回艺人在华的活动及回回乐曲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历史上的"三纲",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故称"三纲"。这一"三纲"本义承《尚书》《诗经》的纲纪传统以及先秦的"大伦"思想而来,经董仲舒阐发、《白虎通》界定,在汉代以来一千多年里占统治地位。宋代以来,狭义"三纲"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朱子等人影响而日益流行,但严格说来,很难说后起的狭义代替了本义,而最多只能说狭义合并了本义。正因如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大量学者从本义而不是狭义使用"三纲"一词;即便朱熹、吕祖谦、真德秀、吴澄、宋濂、丘濬、湛若水等许多认同狭义"三纲"概念的人,也同时把本义作为狭义的宗旨,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义使用"三纲"一词。因此,忽略本义,将"三纲"不加分辨地等同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无法理解古人"三纲"的真实含义和思想,进一步导致其被现代人歪曲甚至妖魔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