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乡土性与地方性,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文化传承、活跃经济与社会治理意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乡村文史馆、发展村落休闲旅游、复兴乡镇企业、发展生态休闲农林产业、发展文化研学教育、拓展休闲生活新方式等六个方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行性路径。以遗产与资源的视角研究地方非遗文化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进行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及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活动的最重要区域之一,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皖西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地方要从掌握、整合资源和优化、提升资源魅力入手,深度挖掘利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皖西大别山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对皖西大别山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2000年到2007年和2008年到2011年两个阶段的数据,以贫困发生率作为母序列,以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力因素和社会因素四方面考虑选取的6个指标作为子序列,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8个县(区)的各指标与贫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确定各因素影响贫困的重要程度以及趋势变化。还分析了可控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结果显示,人力因素与社会因素是皖西大别山区贫困的主要致贫因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皖西地区16个行政村320名"留守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其参与基层民主的问题。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留守妇女"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途径多样化,但参与目的狭隘,方式仍有不规范,且政治效能感偏低。"留守妇女"在参与基层民主过程中仍处于劣势地位,要改善这一现状,应从法制保障、社会环境、女性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丰厚沉郁的江淮文化是现代皖西作家共同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未名"主力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霁野,还是"左联"中坚蒋光慈,都书写着对故土的眷恋。从皖西小镇到十里洋场,从江淮大地到宝岛台湾,江淮文化伴随着作家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人生的潮起潮落。他们用眷乡者的眼光描述家园的爱恨故事、民俗事象;用稳固的地域文化心态诠释作品中的艺术人物和情境;甚至将地方方言和习语入文,在各方面展现作家浓郁的江淮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6.
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工则是亿万农民的精英。皖西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对皖西地区新农村建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外出农民工对皖西新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明显、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民工文化心态的嬗变,加速了农民工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民工在输出地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作用则喜忧参半,其积极影响是基础性的、长远的,但其负面影响却是直接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18.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红色文化“热”逐渐兴起.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热”现象,研究红色文化“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研究意义.基于皖西红色文化为例,分析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大学生村官“预”培养的价值作用,探索地方高校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推动大学生村官“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皖西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对皋陶文化孕育下的皖西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综合研究,对提高地区知名度,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强大的文化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每一种民歌从它诞生之初,便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生态、语言习惯、人文背景等因素共生共融,它始终具有"声势由口心""慷慨吐清音"的朴素、真实、自然的美学品格.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民歌始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皖西民歌区域特色鲜明,属江淮色彩区,兼具南北民歌风貌,在长期的传唱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歌唱技法和润腔技巧,很好地体现了该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下,传统民歌应该紧扣时代,华丽嬗变,希望通过对皖西民歌传统演唱技法的探讨,可以寻找到一条助其得以传承创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