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64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29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68篇 |
理论方法论 | 109篇 |
综合类 | 2110篇 |
社会学 | 145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206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59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15篇 |
2008年 | 214篇 |
2007年 | 189篇 |
2006年 | 198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敖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2.
杨永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6-19
鲁迅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立场,那就是意识形态如同主导他的创作一样主导他的翻译行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与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秉承同样的文学原则:教化国民,重构社会。 相似文献
73.
鲁迅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3):96-99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 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对辛亥前后复杂的历史状况的深刻洞察与揭示,然这些言论却不可以拿过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关注“人心”或者说“国民性”的问题,绝少从制度层面看待中国道路问题。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在制度上或者说程序上结束了皇权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基础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鲁迅的很多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和阐释着。其实,这样的理解和阐释既包含了对辛亥革命本身性质与任务的误解,也包含了对鲁迅此类小说本身的误解。 相似文献
74.
白晓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3):11-14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集多种修辞手法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讽刺和夸张特征。鲁迅先生是运用漫画手法的高手,他作品中的人、景、情、议无不带有很强的漫画色彩,正是这些极富特色的漫画色彩,使鲁迅的作品具有了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并拥有了深层次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75.
本文解读了鲁迅对司马迁的评述,并以《故事新编》和《史记》为例,从悲剧英雄情结、复仇意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司马迁的超越。杂文和《史记》分别作为鲁迅和司马迁文学世界的主体,在艺术上都讲究含蓄美,畅达明朗,然而鲁迅的杂文更追求诗情和诗美,体现出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76.
陈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1):1-5
绍兴有“名士乡”之誉 ,鲁迅为众多名士中的典型代表。以鲁迅为个案研究 ,可发现越地名士的若干“文化基因” ,此种基因最早形成于史前时期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隐性的文化基因得到了显性的张扬 ,而良性的循环形成了越地特殊的文脉 ,多年流淌 ,终于造就了特殊的“名士乡”。 相似文献
77.
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寿永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
大学里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教学状况并不理想,大学生对鲁迅的接受情况不容乐观.大学中文课程日益应用性实用性的取向,构成了对文学基础课课时的大幅度压缩,这使对鲁迅的讲解无从展开.而具体的讲解又往往过于看重研究性、学术性,这亦不利于本科生走近鲁迅.鉴于此,本文提出批注式的细读,利用影像、网络等现代资源,挖掘鲁迅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突出其作为精神资源的价值等具体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78.
彭小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6):6-11,23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9.
易崇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为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鲁迅强调改造国民性,强调立“人”和珍重当下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这强调的结果使得他不得不面临黑暗和虚无的深渊,他的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有着惊人清醒的鲁迅在“真”的导引下,终于完成了其思想的转换,迈向了更为坚实的抗战和抗争。 相似文献
80.
刘青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鲁迅在早期的论著中,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科学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观。鲁迅早期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观点,至今仍然可以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