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47篇
理论方法论   106篇
综合类   2099篇
社会学   14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82.
鲁迅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即鲁迅形象的接受,是鲁迅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形象一直在被塑造着,不同接受者心中有不同的鲁迅形象,这与真实的鲁迅相关又不完全相关。鲁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也与时代变迁有密切联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着鲁迅形象塑造的方式和效能,不同的时代背景,鲁迅形象的传播和接受呈现不同的样貌。总的看来,鲁迅形象的接受有两个基本的走向,即"神化鲁迅"和"人化鲁迅"。  相似文献   
83.
毫无疑问,胡适和鲁迅是中华民族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他们都是20世纪初文化革命的旗手,一个引领文学革命,一个引领思想革命。由于天生的秉性和成长过程(尤其是海外求学过程)的区别,他们从在文化革命中的遥相呼应,到政治态度的渐行渐远,直至成为相互攻讧的政治对手。反映了动荡的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生态,也是华夏民族国民性多样化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84.
丰子恺与鲁迅 1939年3月,丰子恺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便辞别桂林师范,赴宜山浙江大学任艺术指导。由于遇连日大雨,船车不能如期而至,他便利用这段时间画起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连环漫画来。  相似文献   
85.
"饮冰子"是梁启超的笔名,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忧虑焦灼的痛苦情绪;"火的冰的人"是鲁迅的自况,表达了鲁迅在绝望的冰谷中燃烧的悲壮情怀。如果用"饮冰"意象来形容梁启超创作中热烈而奔放的美学风格,那么,"死火"意象则最能体现鲁迅创作中的冷峻与悲凉。无论表现为"饮冰"还是"死火"的创作心境,其实都源自启蒙的焦虑。因此,"荷戟独彷徨"不再是单纯个体的寂寞与哀伤,而是表现了更深沉的忧患精神与进取意识,代表了这一过渡时期知识分子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姿态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6.
武夫的气度     
路卫兵 《领导文萃》2013,(15):75-77
因为"三一八"惨案,因为鲁迅的声讨,段祺瑞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太好,以致让人们忽略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粗暴、好色、抽大烟,似乎是乱世军阀的共性,而段祺瑞则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被人称为"六不总理"。他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三事,又享有"三造共和"的美誉。"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曾跪地发誓:从此吃素,以示愧疚之心,以致晚年营养不良,加之又患了胃病,医生劝他开荤,却被他严厉拒绝。  相似文献   
87.
果戈理与鲁迅在早期作品与创作生涯的发展中,具有高度同构型与相对相似性.两位作家在俄、中两篇《狂人日记》生成之前,已经各自继承了两国传统文学遗产中早已具备的共通性——对“黑暗世界”里种种精神现象所展现的兴趣、观察与探讨.两位作家文学知识生成的背景与发展阶段中,对于所谓的“黑暗意识”、“黑暗闸门”与“小传统”的喜爱,确立未来作品中对于异类、异端与异化的接受与关注.在早期作品中,两位作家连结了原始、黑暗与疯狂,在手法上选择了滑稽感与笑,展现其衍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藉由这些来自黑暗世界的非理性与精神现象,展现了远比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性说教更具力量与份量的效果,更能颠覆所谓西化的文明.两位作家的早期作品在赞扬原始的狂欢性质之余,并不产生低级的、卑俗的“滑稽的毛病”,反而吊诡地提升悲喜剧的美学特质,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8.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诚"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诚"的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  相似文献   
89.
"鲁迅风骨"就是深沉峻厚的鲁迅精神与个性在鲁迅文学中的审美呈现,是鲁迅抽象精神的形式标记,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传统的精神血脉,另一方面又经过了现代理性的熔铸与升华.其核心精神是渊源于越地的置身于文化野地与民间争取自由解放与不屈抗争的意志,又在民族的形式中植入了现代的张力与内涵--"头角峥嵘"的"字词"源源不断地进发出一种思想与情感冲击的美,以本原的汉语去承载西方文学的异质的精神形态和表达方式,同时又植根于底层民众的生存家园,从而成就了"经得起一读再读"的"鲁迅风骨".  相似文献   
90.
“太初为事”是托洛茨基批评形式主义学派时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和反映,显示了他对文艺本质的尊重和坚持。后期鲁迅的文艺批评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建设中,提出了关于文学自由的辩证性、文学矛盾的过程性,以及文学境界的主观性的思考和判断。在文化冲突全面爆发的时代,托洛茨基把“太初为事”和“太初为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根本分歧。对鲁迅而言,区别和分野是态度的彰显,同时还必须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进一步地澄明“词”与“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