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近代中国的文化名人,在西学东渐中,开始认识到目录学的功能,并赋予目录学新的意义,探索图书科学分类法,投身目录学具体实践,开展目录学理论研究,对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2.
清代著名目录家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须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氏学术成就卓著,其言可谓经验之谈。无数事实表明,研读古籍、通晓目录之学,读书,则可以循序渐进;研究,则可以得心应手。同样的道理,阅读历史典籍、研究历史科学,首要之务,就是通晓史部目录。惟其如此,才能沿书山之径探得“中秘之金”、破学海之浪寻得“精萃之宝”。然而,欲掌握史部目录,则必须对史部目录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学术功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史部目录是整个文化典籍目录的一个分支,它随着文化典籍目录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同…  相似文献   
83.
我的导师张政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诚 《文史哲》2007,(6):27-34
张政烺先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便已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力,得到傅斯年先生的赏识。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史语所,管理图书的工作为张先生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并最终使他成为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张政烺先生一生从事古文字研究,在甲骨文、金文、陶文、战国文字、简帛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震惊学界的是他破解了古文字中的奇字,开创了数字卦的研究。张政烺先生道德学问兼而有之,他奖掖后辈、扶持学子的精神,令几代学人都铭记不忘。  相似文献   
84.
85.
作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对版本目录学以及中国书史有深湛的研究,并著述甚丰,其学术地位不可忽视。为此,作者对叶德辉版本目录学主要著作,及其编、刻的部分书籍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6.
清乾隆时期举全国之力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成为我国目录学巅峰之作,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被众多学者视为治学门径。然因其规模宏大,书成众手,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前辈学者已多所订正。文章即笔者于平日翻检研读中所见其若干疏误及辨正。  相似文献   
8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近代目录学的启蒙者,他的《西学书目表》既开启了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河,也反映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因此,《西学书目表》体现了传承、创新和实用的近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8.
姚名达对于佛教目录逐书考察其内容,逐事确定其年代,逐人记述其生平,用力最勤,是其目录学研究的典范。他撰成了一部“系统”的佛教目录学“文献史”,甄别了佛教目录种种优劣,厘清了佛教目录学史的分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89.
收到黄永年先生寄来他新出的<古文献学四讲>,欢喜雀跃,反复翻阅,受益良多.此书是<目录学>、<版本学>、<文史工具书简介>、<碑刻学>四种讲义的合订本,收在<名师讲义>丛书里.<目录学>以前没有印刷过,其他三种有印发和正式发表的讲稿.读黄先生的书,我常常想到一个词--深入浅出,这个词语被用得太滥了,但黄先生的书却可以实实在在担当得起这个词语.我喜欢读名家写的小册子,因为那是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90.
本文将类书研究分作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描述类书研究表现形态的大致变化。我们认为在目录、辑佚、校勘诸 学中体现出来的类书研究是传统类书研究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类书研究则在研究范围的拓宽、研究范式的转 换、和研究视野的更新这几方面表现出与传统类书研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