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09篇 |
免费 | 226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7篇 |
劳动科学 | 15篇 |
民族学 | 293篇 |
人才学 | 18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240篇 |
理论方法论 | 471篇 |
综合类 | 6847篇 |
社会学 | 547篇 |
统计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229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140篇 |
2016年 | 216篇 |
2015年 | 311篇 |
2014年 | 536篇 |
2013年 | 524篇 |
2012年 | 658篇 |
2011年 | 708篇 |
2010年 | 762篇 |
2009年 | 747篇 |
2008年 | 907篇 |
2007年 | 784篇 |
2006年 | 735篇 |
2005年 | 660篇 |
2004年 | 643篇 |
2003年 | 545篇 |
2002年 | 492篇 |
2001年 | 406篇 |
2000年 | 328篇 |
1999年 | 200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孙旭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0-55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世之景的关注,这种转变也给赋文体的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咏物赋体物日常化"是探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自然品格流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3.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建设的新形态,以“艺术介入”之维体现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近年已取得了系列性的成果,同时也因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解与实践有所差异而存在诸多问题。艺术乡建实则并非局限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介入,而是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的语境中,综合运用美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以审美经验的自律为基础,对乡村自身的礼俗秩序及其嬗变进行发掘和阐释,并以当代审美经验构建新的乡村共同体,从而真正激活乡村自身的价值。礼乐制度是富于中国经验的审美治理机制,探讨礼乐制度如何在民间接衍并建构其当代形态,是实践中国艺术乡建由“外”而“内”并交互共生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4.
曹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30-36
艺术和审美这两个术语历史久远,中外学者对艺术和审美这两个概念及其意涵的认识也充满争议。作为非西方社会艺术研究的补充,人类学从研究非西方社会的艺术与审美起步。而伴随着理论范式的转换,其研究重点由艺术形式及文化的多样性延展到对形式所蕴含的观念和意义的探索。在民族志表述危机之后,学界对基于哲学思考的审美研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艺术与审美的人类学研究对相关领域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在当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族群等因素裹挟下,艺术与审美研究愈发复杂,也愈发具有挑战性,人类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王文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29.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30.
浙东锣鼓乐《作铜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铜锣》是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二月二"元宵节时演奏的一首民乐,绵绵流传至今近千年。这种音乐在乐器和奏法上都颇具特色。本文就其音乐特性展开研究,探索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