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9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500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172篇
人才学   79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3340篇
理论方法论   683篇
综合类   5429篇
社会学   469篇
统计学   169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671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532篇
  2004年   488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史华慈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名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是其博士论文并是其成名作。该书中,史华慈首次提出“毛主义”的学术范式,对其形成、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最早的论证。他强调:“毛主义”在革命的理念上与斯大林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毛主义是“由农民所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而进行的革命”。前者强调农民自身就是革命的主体、性质和动力,而后者则只把农民利益当作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二者的意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史华慈的这些论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并引起了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32.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 ,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 ,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 ,或扩张基础性和增生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 ,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 ,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33.
问卷调查中定性数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对于定性数据处理的简单统计方法,并结合统计软件对该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34.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35.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对立面,积极呼吁“社群”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与集体主义相通。本文重点分析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价值诉求,这对于恰当处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丰富和完善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6.
董必武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其法治思想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许多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实践验证。但是,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带有明显的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没有完全摆脱人治的影响。这为其后继者留下了艰巨的法治建设任务和革故鼎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37.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来就不是只讲破坏不讲建设的文学,只讲解构不讲重构的文学。它是对一种新的真理的寻求,一种试图恢复事物、世界以及人类的适当位置的真正的努力。由于现阶段“社会性的人”向“精神性的人”的历史蜕变还不充分,可以预言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顽强对抗和超越,依然是21世纪世界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38.
本文将氨基酸据亲-疏水性按10度简,5度简并进行分类,然后映射于蛋白质规则二级结构中进行计算,用以寻找规则二级结构中亲-疏水氨基酸的使用规律性。  相似文献   
39.
论王韬的“天下一道”观@邵燕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相似文献   
40.
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与社群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都将整体的利益作为重心,在人性论上都将某种社会规范纳入人的本性当中,在道德建设上也都强调道德的目的性。但是,董仲舒并没有像社群主义那样,在理想的状态下片面强调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在考察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人性为恶的可能性。因此,不同于社群主义在道德建设方面单纯强调“德性”的作用,董仲舒强调的是“德性”与“规则”的统一。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为参照系,对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审视,对于我国当代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