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96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70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158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6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在早期关于波动率估计的研究中,除了依据收盘价的信息之外,人们还提出过一些利用其他公开的价格信息来估计波动率的方法。比如,利用每天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取对数后之差形成的全矩序列(或称极差序列)原则上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波动率估计[1]。我们用Ht和Lt分别表示t期的最高价和最  相似文献   
992.
邓小平理论在产生、发展中的每一次重大思想或理论突破,总是伴随着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是立足于“世界历史”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分析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并经我国二十几年实践被证明为卓有成效的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21世纪,邓小平理论将继续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993.
继2005年3月。一向被视为“独派”色彩浓厚的台商许文龙发表认同“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退休感言”之后。今年5月,曾大力支持陈水扁的长荣集团创始人张荣发也公开赞扬“一国两制”。此举在岛内又一次引起强烈反响。台湾《经济日报》的评论文章认为。昔日相挺的一些企业,随着陈水扁当局“拼政治”、“不拼经济”的错乱施政而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94.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在先秦哲学中,荀子哲学具有时代性的总结性,这一特色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认识论上。本文认为,旬子的认识论明确定位出心和物的并存,所以在形式上有二元特点,但正因为能在心──物的并存中认识问题,故使其认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辩证内容。从这一角度讨论旬子的认识论,比只仅仅定性他的认识论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孔子的死亡哲学思想并不是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贬斥的那样,是一种缺乏形上品格的“常识道德”,而是既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又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既有“入世”的品格,又有“出世”的品格。“不出而出”与“出而不出”是它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7.
《神思》篇“虚静”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要求作家临文创作应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的转换 ,排除世俗尘杂而生成审美心胸 ,在由“虚静”心态所拓展的艺境之中 ,凝神结虑 ,驰聘文思 ,从而创造出妙造自然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98.
鲁迅与茅盾间的默契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 《南都学坛》2002,22(6):75-77
共同的早年经历 ,使得茅盾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他们的一系列创作表明 ,对于被人群摧残的个人的移情 ,正是他们灵感的泉源之一。茅盾与鲁迅屡屡地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 ,绝望与希望的对抗在鲁迅与茅盾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组巨大的张力。把“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联系到他们对小品文的思考上 ,茅盾欣然表示了对鲁迅的赞同。在“直译”的问题上 ,茅盾不仅与鲁迅的立场完全一致 ,而且还对“直译”的内涵做出了颇精辟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9.
柏拉图从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角,认为诗歌远离真理,编织谎话,摆脱理性的控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强大的腐蚀性,因此应对诗人严加审查,将那些宣扬非理性的模仿诗人驱逐出“理想国”。但他并不真正反对诗歌,认为诗歌应为灵魂而歌唱,为理想国服务。  相似文献   
1000.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文本中表现出符合儿童天性的纯游戏精神,这种纯游戏精神的表达一方面塑造了一个超常的儿童形象———皮皮,另一方面借助游戏场景的设置,建构了一个反教育性的儿童的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