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6):143-147
与"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鲁迅的艺术活动都源于对死亡的思考,他以"阿Q"、"女孩"、"老翁"、"鲁四老爷"等艺术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鬼神迷信型、美好幻想型、懦弱逃避型和冷酷残忍型等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四种类型,并以置身于死亡之外的"看客"形象深刻地总结了这一死亡观的本质特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死亡观的彻底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32.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 ,剥去了那些在时代潮流中充当看客的一群人的外衣 ,暴露出其本质 ,批判了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 ,揭示了形成他们独特性格的社会历史根源 ,可谓鞭辟入里 ,入木三分。因此 ,本文拟从此入手 ,寻根究底 ,阐幽发微 ,对其形象本质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33.
"看客"与"茶客"的悲哀--评《药》中的无名人物及鲁迅所倾注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宪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6-3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在两个特定的场合刑场与茶馆里,塑造了两类无名人物:看客和茶客。作品虽着墨不多,但作家匠心独运、寓意深广,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在民主革命面前一些麻木落后的“众生相”,而且也寄寓了作家深刻的人本思想。本文通过分析《药》中看客与茶客的言行与心理、查找他们落后反动的思想根源,进而领会作家对这些无名人物所倾注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34.
35.
董文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58-62
对鲁迅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的理解应从艺术思维的整体意义去把握,而不能仅从艺术手法去理解.本文从这一理念出发,通过对贯穿鲁迅小说及散文诗的铁屋子与狂人、希望与虚妄、示众与看客三组二元对立的意象的剖析,具体探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前,各级领导对校本教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热潮不断兴起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①校本教研缺少专家的引领,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很少能参与、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其他专家的“牵引”效果也很有限;②校本教研真正参与的人很少,“看客”很多,有些学校好像只是青年教师的“专利”; 相似文献
39.
鲁迅,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浅论鲁迅在“看客小说”中的参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40.
苏水梅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69-69
故事要从13年前的那场教学比武说起。那时,师兄和学姐已从学校毕业,师兄留校成了我们的老师,学姐分配在市区最著名的小学任教。那次的教学比武现场设在母校的大礼堂里,省里、市里来了很多专家。我们作为最似懂非懂的“看客”,坐在礼堂东南侧的角落里,认真听着,仔细做着笔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