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传蔡邕《九势》是书法史上之要文,有人褒其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正式的书论,也有人诋其为南北朝时人伪作而轻视其价值。但双方皆未能举出确凿证据,以致聚讼颇多,而对其中"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一句也争议不断。本文即从此二者入手,以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52.
中外文学批评方式(主要是国外)虽然有数种,但各自都有其时效性和局限性。因此,新的世纪来临,需要有一种更新的批评方式对此进行集精与去粗、整合与提升,借以增强批评功能的力度。多维批评的构架,不啻是一种初探。本文谨呈以纲要,其具体理论有待进一步另文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53.
铁明 《鞍山社会科学》2009,(5):60-61,64
陶渊明诗《咏三良》中的《三良》,是古代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和缄虎,秦穆公死后被迫为其殉葬。这在史书上有记载,《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缄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相似文献   
54.
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有可能在胃内凝结而成异物块,称为胃石症。按组成内容物的不同,胃石可分为植物石、毛石、乳酸石、医源性胃石等,以植物石最为常见。胃石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胃石的大小、形态、性质及对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反复争论与深入探讨,在宋玉研究领域取得了三大标志性成果:确定了宋玉赋作的真实性.充分肯定了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完善了<宋玉集>.但在宋玉研究领域.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再认识、再讨论、再深入和再加强,其中包括对宋玉全部作品归属的确认.宋玉在文学史上的正确定位,宋玉生平经历的科学探讨,宋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宋玉作品的深入解读.宋玉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等.  相似文献   
56.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责任应该名为"建筑物上不明抛坠物损害责任"。该责任的适用条件包括:致害物应是建筑物上的抛坠物、加害人无法确定、责任人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的使用人"。从本质上讲,本责任是一种道义补偿责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侵权赔偿责任,因此,在适用本责任时应当注意其部分补偿性、补充性和按份性,以充分平衡本责任中受害人与补偿人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57.
58.
列子其人其书真伪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属于先秦诸子中的道家,崇尚清虚无为,顺性体道。其书在汉初盛行,汉武帝"独尊儒术"而散落民间,西汉末刘向校理群书时,将其整理定著八篇,因其学说在当时影响不大而散佚。今本《列子》因晋人张湛注得以流传于后世,辗转流传中杂有魏晋人增补的成分,因此引发后人对其书的真伪之辨。其书在内容上以先秦《列子》原书为本,保存着许多已经亡佚的珍贵史料,又含有魏晋的哲学思潮,使得其书兼具先秦及魏晋的双重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9.
马忠庚 《学术论坛》2005,(2):182-185
《楞严经》这部非常普及、影响甚大的佛教经典,历来存在着真伪之争。文章从科学史的角度,对经中涉及的有关物产、文献载体、物理学等几个方面存在的疑点进行考察、论证,并得出其为伪经的结论。最后,对佛经的真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0.
再论“百人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人斩”是日本军队在进攻南京途中发生的一场杀人竞赛,两位“竞争”者因此而被战后的南京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对此事之处置,日本一直有人表示不服,所以当本多胜一在《中国之旅》中重提此事时,立即受到了“虚构派”的攻击,此事也因此成了70年代初以来否定南京大屠杀浪潮的源头。今天日本“大屠杀派”也认为此事是战时媒体的“制作”。作者认为:“虚构派”提出的所谓“证据”,还远未能动摇“百人斩”的事实,所以,我们不必也不能在这一关系的先人血泪的问题上轻易地退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