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5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92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748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81.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的重要机制。湖北民族地区通过文化遗产“双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带动了各民族共享文化开发红利、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成功之处在于围绕新时代文化使命、借助现代科技和重视成果宣介推动“双创”,提升文化遗产的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培养引进“双创”人才,壮大新时代中华文化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队伍;政府重视支持,强化“双创”保障。但也存在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不够充分和科学、利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不足、文化遗产挖掘利用缺乏品牌等问题。为此,应坚持加强思想引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讲好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北故事”;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打造文化品牌,丰富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内容;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82.
高校是优秀青年的集散地,是做好党的青年战略性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代部分在校大学生却呈现出伪精致与真躺平的双重画像:线下盲目超前消费,线上万物皆可晒,打造精致人设;学习主业波澜不惊,兴趣副业风生水起,自创躺平混世哲学。社会家庭兜底保障能力增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压力传导,消费主义错误思潮裹挟侵袭,部分高校内涵发展较为薄弱等诸多因素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及时引导与矫正这种畸形现象,防止这个群体内部的相互交叉传染。通过构建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实践新模式、批判消费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内涵式发展、激活家校联动交流机制等多方合力与多措并举,一定会形塑出大学生群体生机勃勃、勤俭奋进的新风尚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3.
《格萨尔》作为一部曲折表现藏族人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英雄史诗,承载了藏族民间的信仰文化,藏族人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在其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也正是这种统一性,使得历史与现实的“真”和文学的“真”,通过以表现史诗主人公格萨尔金戈铁马一生所获得的现实的“利”与幻想的“利”的故事为载体,以善、美、圣为意义的支持而得以实现。文章从探讨存在于《格萨尔》中藏民族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及其相互支持、相互诠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入手,企图从整体上考察藏族文化何以形成被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凝聚力,何以有延续千年而不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4.
《铸剑》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5.
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诗词中展现出的崇尚真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品格;提出了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审美态度;其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展示了他看穿忧患,随缘自娱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随物赋形、成竹于胸、反对雕琢、因任自然等重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6.
逻辑派‘谎者”“理发师”和“(韩非)矛陷盾”论题,同犯隐蔽的矛盾谬误。当被揭发后,“千古之谜’简明消解了,三者均可简化为明显的矛盾“P而非P’,四者均可称为“自我否定指涉”。当我们更进一步揭发‘谎者”随后又犯“复合命题’谬误,指出‘谎者”只是“拟似真矛盾”,更能超越逻辑派而直面辩证派的“辩证矛盾(真矛盾)”,更彻底地消解了它。辩证派的“亦此亦彼’论题否证逻辑派的“不矛盾”律。  相似文献   
187.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188.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真,而人们对真的理解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样"艺术之真"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穷毕生精力就是为了像镜子一样客观地模仿现实的外在形象。由于技术和人们对真理解不同,有些艺术家在模仿的同时更进一步,希望超越和战胜自然,他们的理想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真实"。到了现当代,艺术家对真实的理解更趋多元化和本质化,有些艺术家试图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更多关注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由于不同时代和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使他们作品中的艺术之真总是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89.
教学网络建设是基础英语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新模式。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基础英语教学网站也存在功能局限,教学内容与网站设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依托网络建设,管理革新课程内容,加强基础英语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90.
姚剧《王阳明》塑造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真三不朽”的圣贤形象,王阳明一生为社稷和黎民百姓立德、立功、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姚剧《王阳明》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坎坷和美好的一生,性格鲜明,气势恢弘,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完人的形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