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9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80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830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灵芝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传说能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白蛇传》故事里,白蛇显形吓死了许仙,于是有了白蛇盗取仙草来救相公。《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有效无毒之上品”,为历代君王所向往。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研究和应用灵芝,并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中华灵芝文化。灵芝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波及于欧洲和美洲。  相似文献   
53.
笑话     
正大叔,我错了晚上回家爬楼梯,自己爬的正开心呢,后面来了一大叔。估计大叔挺着急,说了句:"美女,让我先过去呗?"我当时神经一抽,回头跟大叔说:"咦,你能看见我啊?"我忘不了当时大叔那纠结复杂惊讶的眼神。大叔,你别转身就跑啊!大叔,你听我说!大叔,对不起,我错了!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学界对《孟子》齐宣王"见牛未见羊"现象多有阐发,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儒家道德之"见"的广泛关注。其实,《孟子》论"见牛未见羊",阐述了因"见牛觳觫"而产生"德性之知"的德性主义认识路线。在这条认识路线中,"见"不仅可以使见者体认本心良知,也使某些无良被见者有了欺骗君子"以方"的可乘之机。"见"在促成德性之知的过程中积极有为,但也隐藏着诚与欺的认识困境。无疑,摆脱这种道德认识困境对当前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5.
56.
蝗虫之死     
人的一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制约,这些制约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你的手中。  相似文献   
57.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缊”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我”与宇宙本体的关系,间接架构起“我”对宇宙成员的道德关怀.张载肯定《中庸》由理性认知而致道德觉解的修养进路,并提出“大其心”的生态修养方法,即人的精神追求应印合宇宙生养万物的生态德性.  相似文献   
58.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9.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已换算为杂志赠阅)。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相似文献   
60.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