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6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69篇
管理学   318篇
劳动科学   34篇
民族学   179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35篇
丛书文集   1947篇
理论方法论   319篇
综合类   3613篇
社会学   487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俄共(布)中央1925年《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它正确地规定了苏联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思想文化的总路线与总政策。同时,它也是俄共对待知识分子,尤其是对待旧专家的政策。正是在这个决议的指引下,苏联20年代的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当时俄共(布)重要领导人物之一的布哈林,是这一决议的主要制定者,《决议》充分地体现了布哈林在思想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上的思想。这是布哈林的历史功绩,我们应该拨乱反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2.
公共性作为大众媒介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属性与品质,其消亡处境也是二者在当今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自主性屈从于媒介逻辑,普世关怀拘囿于专业知识,公共关怀受制于固有思想的情形下,媒介知识分子作为媒介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现象,需要从媒体自身规律着手,并保持知识分子的理性,通过对话影响媒介议程设置,并将精英知识转化为公共理解力,以重新唤起其公共性品格。  相似文献   
203.
张弘 《学术界》2003,(3):57-65
由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 ,知识分子问题因而突现出来。但这个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不能靠借用西方的话语体系 ,或把这个现代性问题化解为古已有之的东西。相反必须直面我们的现实与历史 ,弄清楚知识分子问题的实际状况与经过由来 ,即知识分子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我们观念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又是怎么样的 ,及这两方面的历史形成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 ,克服所谓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204.
在时尚文化符号产品消费中,求新欲望、社会分层、群体身份认同是时尚文化产品受到青睐的基本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生产者的符号编码——大众传播中介——消费者解码"的过程。生产者与大众媒介为文化产品进行符号编码,消费者有意识地进行符号解码,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借由消费、使用和占有文化产品来追求较高层级的社会群体身份认同。在当今符号消费主导的时代,文化产品容易被"同质化",甚或仅存在"符号价值"。消费者容易陷入文化焦虑中,于是便通过消费时尚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取得社会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解释了革命在俄国成功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到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代表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有创新性的潮流.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市民社会的领导权,创新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并大力培养属于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6.
圣贤与豪侠--燕赵人格精神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世和 《河北学刊》2006,26(1):204-207
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了历史审视。张平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唤起河北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必将对河北文化建设进而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内源性推动作用;梁世和认为,燕赵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孕育了既追求圣贤之学又充溢豪侠之气的"圣贤-豪侠"人格,这一人格兼顾内圣与外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颇相契合;郝晏荣认为,在近代中国文化面临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燕赵人文精神呈疲惫与断层之势,并未完成历史自觉意识与社会理性观念的建构;冯小红和纪兴从人文精神与地域经济近代化的辩证关系入手,认为在近代河北高阳织布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起了决定作用;樊孝东以传统知识分子史梦兰为个案,对其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囿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政教囹圄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动荡中,史梦兰弃仕归隐、闭门笃学既是个人的无奈,更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的矛盾宿命。  相似文献   
207.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208.
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他们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诊断却有所不同。尽管二人都看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源在本质主义,但两个人对救治方案的选择又有不同。林语堂的方案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改造,重新讨论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林语堂选用了孟子的标准,就是四心。萨义德选择的方案是解构式的,批判了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观念,而倡导建立对话性的、多变的民族身份观念。他对人文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人文主义不是恪守着那个精英的标准,拒绝新事物,拒绝其他文化,而是不断与其他文化交往对话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他们的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东西方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扭曲、偏见等问题仍有重要启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民族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一个谈判、协商的过程。它接近于萨义德所说的人文主义,但在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层面上,它接近于林语堂对"人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209.
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国家的实力地位身份才能正确定位。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国的地位身份可以界定为:快速崛起的具有影响力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但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和辐射范围仍然以亚太区域为主。  相似文献   
210.
文章在文献回顾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以32名兼具心理学知识背景及管理岗位任职经验者为对象,对组织认同与组织身份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与组织身份(Organizational identity)是两个不同概念:组织认同强调个人与组织的比较、调适与归一,组织身份则强调组织核心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特性;(2)质化研究结果显示,组织认同由共享的组织目标和价值观、认知趋同、保持一致和归属感四维度构成;(3)组织成员感知的组织身份会显著影响其对组织的认同,并据此构建了组织认同与组织身份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