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研究麝香治疗眼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麝香口服,每次0.05g,每天一次,连服10天,观察积血吸收情况.结果:外伤性前房积血经常规治疗加麝香后,一级,2~3天积血吸收;二级,4~7天积血吸收;三级,8~10天吸收.结论:麝香对外伤性前房积血能加速吸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2.
43.
小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知识和认知都处在积累阶段,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应从“灌”入手,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灌”修辞方法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在作文指导中要多用和巧用“点”,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东京原来是日本关东平原江水入海口的小地方,在室町幕府时代(1336—1573年),关东大名上杉氏的一支扇谷上杉家派遣重臣太田道灌建筑江户城,从康正二年(1456年)开始,完成于长禄元年(1457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把江户城作为政治中心,启动了江户城的扩张建设,通过填海、筑城来构建核心区域,围绕江户城分配武士、官吏的居住区,呈现海螺壳形状,由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在河道海湾建设商贸区,打通江户与全国各地的海上通道。由此形成江户城的基本格局。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迁居到江户,作为国家象征的皇权与现实政治中心合在一处,江户城改称东京。因为原来是作为幕府所在地设计的,所以,东京城和古代作为首都设计的奈良、京都的城市规划大不相同,其特点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获得阐释。  相似文献   
45.
“灌”即灌输,灌注输送思想知识;“疏”即疏导,疏通引导认识问题。“灌”为体,“疏”为用。“灌”是“疏”得以施行的基本保证。“疏”是“灌”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二者有机结合,是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的好方法。在新形势下,运用“灌疏”之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等原则,赋予“灌疏”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结合大跨度桥梁悬臂灌筑法施工实践,研究悬灌施工组织和设备配套的基本技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其应用技术,为合理组织悬灌梁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7.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相似文献   
48.
对分离式热管卧式加热段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考察了充液率、倾角对卧式加热段传热性能的影响,由实验数据回归得出无因次换热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49.
沙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林 《人文杂志》2001,(4):126-131
沙苑是关中平原上惟一的沙地,相关研究成果少见.本文在文献与考察结合的基础上,勾画了沙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从初期的河湖交汇区到后来的湖涸沙显而初具雏形;从原来的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演变成明朝中后期池涸沙徙,旱涝频繁的环境恶化之地.除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亦是沙苑流沙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已有9家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又是昆剧故乡,昆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截然不同,但艺术上的同构,使它们一开始就难分难解,构成了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