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中,除了有“经济重农主义”,还有“精神重农主义”,后者在《商君书》中有突出的表现。《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不象“经济重农主义”那样关注农业的产业特征,而是关注农民的心理特征即“朴”。《商君书》认为“农朴”而易治,所以除了必要的官和兵以外,应该全民皆农,哪怕是“国富仓廪满”,也还是要求民“壹于农”而不得从事非农的职业,唯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独有偶,这种重视“农心”的“精神重农主义”在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体制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尽管它和《商君书》所关注的“农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2.
解决城市居民住房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侯廷娴 《人文杂志》2006,(1):159-160
房地产在宏观调控中局部有所降温,但房价上涨仍然过快,宏观政策不应有回暖信号。解决住房应借鉴国外经验,分类供应,售租并重。家有居房不应等同于家有私房。  相似文献   
83.
佛教教育自西汉末始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得以发展,隋唐时走向成熟,历经宋元明清的时盛时衰,终于形成颇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教育思想体系。佛教教育的宗旨是由部分人能成佛发展到“人人能成佛”,为佛教教育思想广渗民心,开辟了广阔之路。佛教教育的内容是以宣讲佛教教义为主,借以向僧徒、民众进行佛教人生观、道德观、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其内容呈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出佛教教育自我修改、完善,逐步走向中国化的历程。佛教教育的修行原则及方法的演变,则体现佛教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4.
在我国新诗史上 ,胡适是为开风气之第一人。在他创作的 30 0多首新旧体诗歌中 ,最为活脱自然 ,最具意趣的 ,莫过于他的那些打油诗了。胡适的打油诗创作 ,与他的白话文主张紧密相关。其打油诗体现了一代文人反正统的心态 ,雅俗相济 ,庄谐并重的风格特点 ,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5.
王瑞龙 《职业》2007,(3):18-19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6.
高师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调整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只有对美术学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调整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促使本专业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7.
建党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党的监督保障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更加注重党的监督保障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对党的监督保障制度的完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保障执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强化正风肃纪,构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一体推进机制,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进入新征程,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建设应坚持党建和法治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监督和保障相结合原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8.
本文阐述了课外实践教学的意义,主要做法,以及实践的初步效果。有构想,有实践,有体会,对开辟课外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9.
王玉亮  金久红 《河北学刊》2006,26(6):210-214
河北北部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文明起源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影响,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其最终融合于商周文化,亦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汇聚的这一文明起源理论。  相似文献   
90.
知行观上的先后轻重问题,朱熹通过阐明"行重知要"、增益"格物致知"、强调"致知力行不可偏废"等,继承二程且有重大发展,由二程的知本、知重而行不为轻,演绎发展成为力行为重、知不为轻,或者说行重知亦重的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理学儒学以修养工夫论为特色的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