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1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5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615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8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SN1反应的基本特征是:在动力学上表现为一级反应,同离子效应减任反应速度;桥头碳上的SN1反应很难发生;SN1的立体化学特征是外消旋化(或部分消旋化)以及碳正离子的重排.  相似文献   
62.
基于碳市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变革的现实诉求,碳排放数据信息虚假报告违法行为必须得到有效遏制,以此完成由“以罚代管”到“明罚敕法”的锐变。碳市场数据报告责任追究的罚则设计应当与碳市场的政策变化相契合,立足于碳排放数据信息报告的不同阶段,强化多元处罚方式与规则的协同性与功能性,从强调“惩罚失当”过渡到侧重“奖罚分明”。研究指出,应当整合完善碳市场监管规则体系,提升位阶效力,对现有处罚方式的局限性予以补强;监管主体通过设置处罚合理梯度,构建最优威慑体系,进而促导行政执法效能合理化与责任增效体系的形成;扩张和强化司法权来化解行政失灵,完成从法律定性判断到处罚定量分析的转变,终而实现对碳市场的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63.
张友国  蒋鸿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21-146+244-245
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转型势头良好,能源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对能源安全的日益重视,为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提供了良好契机。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中国经济增长仍不能与能源消费强脱钩,诸多技术瓶颈仍制约着中国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体制机制短板和世界能源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大也使中国在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面对上述形势,同时吸取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国进一步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双碳”工作推进节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综合应用好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强化能源供给保障等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4.
气候司法是我国气候应对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对气候立法、气候行政行“能动纠偏”之用。我国气候司法从被动、弱能动,当前呈现“强能动司法”的发展趋势,但司法政策和理论研究都对气候司法提出了“适度能动”的要求。本文意欲厘清中国语境下“适度能动”气候司法之实现路径。通过对中外气候能动司法实践与理论展开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相较域外“造法型”气候能动司法,以“服务保障”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为目标的中国“回应型”气候能动司法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控制”意义,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司法的气候治理作用。但中国能动司法不可跳脱出其宪法定位,不可代位甚至超越行政权和最高权力机关之立法权。气候司法于气候立法“补位而非代位”,于气候执法“辅助监督而非代位干涉”。中国“适度能动”回应型气候司法有“气候规制监督”“气候损害救济”“气候刑事惩戒”和“气候政策保障”四条实现路径,故此应强化检察机关气候法律监督职能,探索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拓展“大环资审判”格局;减少公民个人承担气候刑事法律责任的情形;避免“绿色原则”之滥用,限制预防性检察行政诉讼的提起范围,审慎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65.
本文阐述了几种碳正离子的结构及其名称的发展和变化,对碳正离子各种名称的现状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66.
中国新闻     
四川大地震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待命;全球淡水物种首次建立物种图谱数据库;垃圾制成生物碳抑制废气排放、改善土壤;航空业将对环境造成巨大冲击;北极冰层今夏可能创面积最小纪录。  相似文献   
6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相似文献   
68.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域间贸易通过不同机制对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并对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间贸易大幅降低了中国碳排放总量,多数省份实现了碳减排,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推论。第二,区域间贸易通过碳替代和碳转移两种机制影响地区碳排放,碳替代机制发挥了碳减排主要作用,碳转移机制增排和减排的影响相当。第三,从贸易类型看,中间品和最终品两类贸易都产生了积极减排贡献,中间品贸易的碳减排贡献较大。第四,从变化趋势看,中间品贸易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全国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要因素,而最终品贸易结构未呈现出低碳化趋势。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为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测算产业产值变动对碳强度的作用,可以为碳减排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主要产业部门产值变动对碳强度的动态作用过程,并从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探讨实现中国主要产业部门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从即期效应来看,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其产值增加会使碳强度提高;从动态变化过程来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产值增加1%后碳强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从碳强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各产业部门产值增加对碳强度的作用力逐渐趋于稳定;产业产值变动碳减排效力的提高要依靠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70.
在碳排放权限额与交易政策环境下,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企业选择低碳技术投资时机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估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情况下供应链低碳技术投资具有的期权价值, 建立供应链低碳技术投资时机决策的基本模型, 在此基础上, 构建考虑供应链内部合作的低碳技术投资博弈模型, 重点讨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对投资时机与转移支付比例进行决策的均衡策略。基于上述模型, 通过数值算例进一步分析低碳技术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减排率水平、碳价波动率、企业间转移支付比例等因素会对低碳投资门槛产生影响, 供应链企业应综合评价碳价波动下低碳技术投资的期权价值, 合理选择投资时机与转移支付比例的最佳平衡点, 实现经济效益和低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并保障供应链协调与投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