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17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650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8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何可  朱信凯  李凡略 《管理世界》2023,(12):122-144
能源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人类永续发展面临的相互影响的重大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双碳”压力和能源转型挑战尤为严峻。通过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交易政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使试点省(直辖市)的农村能源贫困水平相对于非试点省(自治区)下降了5.0%,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促进非农就业、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从而间接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本文不仅有助于科学识别碳交易政策与农村能源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亦能够为设计兼具改善农村能源贫困功能的碳交易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22.
曹佳 《中国劳动》2023,(4):34-47
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就业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结合点。本报告主要梳理了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就业在产业经济、劳动保障及政府配套工作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归纳了政策特点。这些政策都是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并重,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但也存在政策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需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治理等短板需要补齐。针对问题,提出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加强形势研判、强化宏观政策的协同性以及提升就业政策的精准度等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3.
为实现“双碳”目标,上海应统筹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根据本地产业和区位特征,稳中求进,确保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平稳实现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要同向努力,在关键领域持续推动低碳转型,发挥上海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在碳市场建设、碳排放管理机制、电力市场改革、低碳技术转化等方面推动跨区域合作交流,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924.
以零碳和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高碳化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路径。在能源替代进程中,法律制度是外在保障,市场化则是可再生能源的最终归宿。保障性收购与竞争是政策与市场化的代表,以此为背景的能源替代路径当前面临制度实践异化、行政职能模糊、促进机制失衡、收购与竞争规则冲突、无序竞争等困境,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了纾解这些困境,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诠释强制义务的正当性。同时,制度设计应以效率原则为导向,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平衡保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并与消费侧的消纳保障机制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倾斜激励机制有效衔接,共同助推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进程。  相似文献   
925.
2020年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将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模式、能源转型和碳排放路径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了技术扩展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集成模型,综合评估了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能源技术路径和经济可行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研究发现了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与碳中和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且碳中和要求高排放的“平台期”大幅缩短.单纯的碳价或非化石能源补贴政策均不足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如期达成,而退煤脱油机制下碳价干预与负排放技术的发展激励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政策选项.碳中和下,太阳能和风能成为能源系统的主力,其合计供能比重需达到53%,其次是水电和装配CCS技术的生物质能,分别占比13.7%和12.5%.研究进一步指出,经济代价不应该成为我国推进碳中和目标达成的主要顾虑,在“对勾”型政策成本轨迹下,预估的累积经济成本不超过相应GDP的1.9%,且在政策目标达成之前即可享受到碳中和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926.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政府激励企业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从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机制检验层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的参与加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果强于国有企业,相比于非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不仅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927.
技术进步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根本动力,研究碳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异质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技术进步异质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模型,以检测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GTFP的空间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碳环境规制下的R&D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碳环境规制下的DS对GTFP的影响始终为负,并存在门槛效应;碳环境规制下的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污染避风港”效应和“污染晕轮”效应。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当同时考虑技术进步的一致性和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928.
天然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在我国对外贸易谈判中一直属于敏感商品,国产天然橡胶在我国天然橡胶有效供应体系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棉花、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天然橡胶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天然橡胶关税并不必然导致国内橡胶制品企业的困境,下游行业将焦点过于集中到关税议题上,不恰当地通过复合橡胶、混合橡胶来避免天然橡胶进口关税;当前天然橡胶边境保护政策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依然有效,尤其是对海南产区。建议全面将天然橡胶纳入中央和地方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海南省重点从金融、要素供给、人才、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等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建立贸易损失评估和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929.
碳关税是指根据商品的碳排放量所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概念的出现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直接相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欧盟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对碳关税进行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设计。对于是否应当征收碳关税这一问题,各国仍持不同态度。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支持并推动碳关税的征收,以我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持反对态度,美国对于碳关税政策的态度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的状态。碳关税问题的出现,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我国而言,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影响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碳关税带来的挑战,我国应当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积极探索应对碳关税的有效路径,以减少碳关税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30.
“双碳”话语(政策)被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成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和实践进路,使得“碳政治”成为继“可持续发展”之后国际绿色话语实现国内主流化的又一个实例。30多年来,国际“碳政治”话语(政策)体系的构建与传播,经历了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初步形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及其发展议题挑战、《巴黎协定》与“国家自主(碎片)化”落实架构等三个主要阶段,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表现为对这一不断演进发展中话语(政策)系统的、从“低碳”逐渐转向“双碳”目标指向的国内化适应与重构。中国“碳政治”话语(政策)是一个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自主性立场与认知行动为根本特征的“自主知识体系”,但其进一步拓展完善,也需要深入思考环境人文社科议题上国家(地方)自主性与全人类共同性之间关系、环境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与学者主体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