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0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29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周代礼乐文化经过先秦儒家的系统阐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礼乐文化之"乐",古音读"洛""岳",二音分别出"喜乐""音乐"二义。而音乐本于人心之喜乐,又是人心之表象,还以陶铸人心为目标。因此,"乐"文化不只是关于音乐的文化,更是关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快乐的文化,其旨趣在喜乐,目的是"和同"。而"礼"的依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所维持的是区别社会等级的资源分配,故强调"辨异",其旨趣也包含喜乐。正如"音""乐"是"声"的高级形态,"喜""乐"则是"心"的和谐表达,如果概括为一种精神,那就是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是为宗法政治服务的,为了保证这些分封诸侯服从周天子的权威,于是以宗法来确定等级名分,以礼乐来加强等级名分,使得在这一体制内的人们能够以喜乐之心接受宗法。由于宗法制度存在君主与贵族分权共治的政治结构,且周人保留有原始家族内部的民主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礼乐文化在配合宗法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既重视等级维护,又强调情感融通,因而可以培养出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众幻想有政治的王道乐土,始终不放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学者自觉修养乐学之心,形成中国学术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受其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乐天风格。  相似文献   
122.
梁漱溟在讨论中国文化问题时,曾经提出"以道德代宗教".而礼乐是道德之所以能够取代宗教的关键:儒家通过礼乐"上契天道"为其世俗的伦理道德提供了一个形上的依据,而礼乐通过特定场景的设定能够提供类似宗教的终极境域并在这个境域中得到类似宗教的情感体会.  相似文献   
123.
儒家礼乐文化,为后代开创了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治之道,历代统治者莫不以此为楷模,每朝每代几乎都有振兴礼乐的建设活动.赵宋对礼乐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历代王朝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主要体现为教育的发达与理学的建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4.
王玲 《天府新论》2017,(2):32-38
儒家的治世之道是综合了礼、乐、刑、政的全方位“教化”观念。本文通过爬梳典籍,首先阐明“教化”之原本意义,以及它不同于“奴化”和“说教”的旨趣所在;其次分析“教化”之两端——“政”与“教”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理解儒家教化的施行方式;最后援引“公共管理”这一主张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充分合作的治理方案来彰明教化之思路,并借助“文化政策”的视角来理解教化对礼乐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5.
126.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之一的乐舞理论,对于前代各家乐舞观点采长补短,形成一种融会各家各派思想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论述汉代的乐舞理论,即乐以言情、郑乐胜雅、舞以尽意、礼乐互补、雅俗共赏、推崇雅乐、穷尽物态六种乐舞理论,并以汉代的舞蹈史实作...  相似文献   
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8.
中华文明又称"礼乐"文明,一般研究者在探讨礼乐关系时,往往认为"乐"就是古代进行祭祖典礼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实际上通过对"乐"的字义分析和传统乐义的辨析,可以发现,音乐不仅是指"乐"的器物,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来源于人性的好恶的情感,即"乐合同"。"礼乐"并不是"礼"和"乐"的简单结合,而是互根互济的整体,"乐"在古代礼学中并不从属于"礼",而是研究礼时所不能忽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9.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0.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