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48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118篇 |
社会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建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80-83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夏商相比,有一道明显的嬗变轨迹;这道轨迹具有以下特征:宗教理念的人本化,宗教活动的礼俗化和价值取向的伦理化。 相似文献
4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中国.因中国传统礼俗的约束,妇女领洗入教时遇到的困难较多,但是一些妇女仍然大胆信教,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立誓守贞、终身侍奉天主的童修贞女.中国妇女信教,多是出于情感与安全的需要,并达到某种精神、心灵上的安慰. 相似文献
43.
44.
45.
潘斌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30-136
康熙以来,正礼俗、兴教化成为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朱轼重视正风俗是对康熙、雍正崇俭黜奢治国方略的回应与贯彻。朱轼对正礼俗的重视还与他崇奉理学的文化价值取向相关。朱轼既认可古礼的价值,又不迷信盲从。他根据时下的境况,对古礼中的名物、仪节、制度加以改造,从而实现古为今用。其还通过对时下礼俗进行批判,从而移风易俗。朱轼在醇化礼俗方面立身作则、不苟同流俗,并对厚风俗的根本途径作了探寻。朱轼阐发礼俗观以及在礼俗方面的实践直接关系社会教化和生民福祉,是十八世纪理学官僚在学问与事功方面的缩影。 相似文献
46.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47.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48.
冯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99-103
鲁迅的《离婚》以人物的心理流程入手,揭示出威严的社会秩序所形成的一个暴虐的意义场域给中国国民性带来的压迫,同时质疑了在启蒙语境中的被牺牲的“爱姑”们的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不仅对中国社会礼俗制度和文化心理进行了反省,而且表达出了对现代启蒙主义的怀疑和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