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25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764篇
社会学   233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入手,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恭维语回应中言语行为的使用,分析这一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类型,并分析导致语用迁移的因素,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132.
社交言语是指在社交领域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成品 ,它具有表达目的明确、用词得体恰当、信息反馈及时等特点。在交际活动中 ,要遵循礼貌性原则、应变性原则和忌讳性原则 ,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3.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标准,也是体现国民素质一个的重要方面。然而当今职业中学的一种现象却令人担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礼让,不讲礼貌。  相似文献   
134.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就社交功能而言,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代文学以诗文交游结社的传统风尚,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的生活化和受众的平民化,曲子词在社交场合、社交方式和社交对象等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文的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35.
文章以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为基础,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使广大英语教师意识到在对学生进行言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非言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6.
<儒林外史>的敬谦称谓儒雅繁富,系统完备.<儒林外史>中的敬谦称谓系统有两个层面的子系统:语汇层面上的传承而来的定型化了的语言类称谓性敬谦辞系统和语用层面上的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语用类敬谦称谓方式系统,每一子系统下又有各自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137.
移动社交网络微信的发展及潜在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社交迅速成为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社交方式。其中,微信作为我国最受关注的一款社交APP,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从移动社交网络角度对微信的本质和使用动机、来源与发展以及潜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将微信的发展阶段分为私密社交即时通讯软件、以私密社交为主陌生人社交为辅的多维度社交圈的即时通讯软件、多功能的移动生活平台三个阶段,另外在电子商务领域、媒体领域以及教育领域分析了微信的潜在价值,旨在通过对微信的研究更好地理解移动社交网络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8.
所谓“性别语义场”,就是以“性别”为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汇的集合 ,包括含有性别区别词的称谓和专指不同性别的称谓。对性别语义场进行分析可考察称谓的深层语义结构。称谓的语义分析表明 ,不同性别称谓的语义呈现出文化义、感情义等方面的差异 ,男性称谓的语义特征有肯定、积极、受重视的倾向 ,女性称谓的语义特征有不确定、消极、易被忽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9.
何志虎 《人文杂志》2002,(5):110-115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40.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家式的审美体验 ,与两汉之际隐逸之风关系密切 ,是文学招隐主题的一种外化方式。最后从文学创作因袭与超越的角度 ,分析了张衡《七辩》主旨的转化和称谓调遣上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