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37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184篇
管理学   4581篇
劳动科学   202篇
民族学   712篇
人才学   823篇
人口学   220篇
丛书文集   11437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912篇
综合类   16297篇
社会学   2054篇
统计学   1061篇
  2024年   354篇
  2023年   1384篇
  2022年   677篇
  2021年   804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16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971篇
  2014年   1945篇
  2013年   1758篇
  2012年   2055篇
  2011年   2270篇
  2010年   2090篇
  2009年   2643篇
  2008年   3694篇
  2007年   2673篇
  2006年   2510篇
  2005年   1690篇
  2004年   1364篇
  2003年   1501篇
  2002年   1423篇
  2001年   1532篇
  2000年   1089篇
  1999年   559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中国和德国都属于现代化后进之国,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多有共同之处。形形色色的浪 漫主义艺术在此过程中极度活跃,对两国都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卡尔·施米特与鲁迅是同时代 人,两人都对现代化宿命有清醒认识,同时也极力批判浪漫主义艺术潜伏的巨大危险与破坏性,本文 首先分析比较两人的浪漫主义艺术批判,进而追溯到其背后隐藏的两人的 “人观”之异同。然而尽管 痛苦求索,两人都没有为民族找到真正的良药与出路。鲁迅最终陷入绝望———反抗绝望的 “浪漫循 环”中,而施米特则自己深陷于浪漫主义之恶的极端———在纳粹罪恶之中无法自拔。本文试图证明, 这两位浪漫主义艺术的深刻批判者,其思想本身依旧未能逃脱他们所批判的 “浪漫”。而这最激烈地 启示了,必须找到一个本源的真实基础,才可能真正洞察批判浪漫主义,这也是本论文最后憧憬的 方向。  相似文献   
962.
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发扬,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高校要结合地方行业特色,探讨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并提出具有较强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3.
挖掘乡贤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寻根铸魂,挖掘古代乡贤文化资源;褒扬善举,打造本土新乡贤;立榜建园,推动乡贤文化的深根厚植;建制搭台,利用新乡贤创建和谐社会;政策扶持,激发新乡贤反哺家乡的积极性;推进村级国学民居画廊及主题公园建设,打造乡贤文化墙、文化园;开展文艺传唱乡贤活动,宣传新乡贤优秀代表事迹。  相似文献   
964.
意识形态功能是意识形态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视角切入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阈。在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中,抛开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功能,极易出现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虚化”,形成对意识形态功能的空洞认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领域的相关功能,以期在市场化、“微时代”、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净化网络空间以及争夺国际话语权等途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65.
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陆续揭晓。我校共获10项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刷新了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总数纪录,进一步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一年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66.
为从全球性现代化的视野观察中国现代化道路,通过在湖北西部(鄂西南、鄂西北)、渝东南、贵州(六盘水、遵义、黔东北等)等地烟草行业综合体建设进行调查,对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产业融合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从“战略”提升为“道路”,表明中国式“两条腿走路”的三农现代化道路认知正式成形,乡村振兴道路在本质上讲是“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走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政府是“主导”、乡村是“主场”、就地现代化是“主道”、产业融合发展是“主业”、内生发展是“主流”、三农工作队伍是“主体”、城乡等值发展是“主向”,再从土地流转关系、政策法规、主导产业培育、共享经济平台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工程。  相似文献   
967.
968.
“老人农业”是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形态,也是具有结构性意义的社会现象。对“老人农业”的理解不能仅做整体性概括,也需要深度刻画其经营形式和发生机理,并以此延展其社会功能的多重面向。实践经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农村老人,其农业经营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村老人依据劳动力水平和老年生活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漫长的衰老周期。“老人农业”具有家庭经济性和社会合理性,其以土地家庭承包制为制度基础,是农民家庭基于发展目标配置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农生产对现代农业体系的适应性结果。“老人农业”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在灵活经营的基础上,农村老人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水平,合理延长自我养老的时间,适度参与村庄公共生活,并依托农业劳动而产生本体性价值。“老人农业”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功能表明,农村老人仍具有相对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能够维持一定的农业生产效率,并立体化地满足自身的多种社会需求。因此,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现代化的演进走向仍要以农民主体和农民问题为核心,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为农业活动提供基础且便利的生产条件,进而才能保证老年农民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969.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与村庄传统人际关系之间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理论关系?学术界的文献可以分为三种宏观的答案:削弱论认为现代化明显削弱了村庄传统人际关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互强论认为现代化增强了村庄传统人际关系,互融互强;调和论认为应当根据不同领域不同时段来判断两者关系。学术界由于研究案例、核心概念定义以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都具有启发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资源依附理论作为新的理论工具,通过分析理性村民对人际关系的选择性经营策略,从而建构现代化与村庄人际关系之间的动态框架,或将成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