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23篇
  免费   888篇
  国内免费   183篇
管理学   4581篇
劳动科学   202篇
民族学   715篇
人才学   823篇
人口学   220篇
丛书文集   11418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903篇
综合类   16222篇
社会学   2048篇
统计学   1061篇
  2024年   353篇
  2023年   1384篇
  2022年   604篇
  2021年   785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16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971篇
  2014年   1945篇
  2013年   1758篇
  2012年   2055篇
  2011年   2270篇
  2010年   2090篇
  2009年   2643篇
  2008年   3694篇
  2007年   2683篇
  2006年   2505篇
  2005年   1690篇
  2004年   1346篇
  2003年   1501篇
  2002年   1423篇
  2001年   1532篇
  2000年   1089篇
  1999年   559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992.
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为继承,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和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和必然选择。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世界共同繁荣,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具有自主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摒弃了具有扩张性和掠夺性的殖民老路,又否定了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依附弯路,是一条正确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化新路。  相似文献   
993.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传统-现代”对立说为基础构建而成,但中国式现代化却将传统视为现代化生长之源,由此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生生”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涵摄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追求多元包容的共生共荣,为人类社会提供永续发展的根本范式。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传统生生之道及其衍生而出的文化观为理论基体,在确立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同时也指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为当今世界寻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展源流、根本遵循、生成方式和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构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发展基础、提升推进力度和提增工作效果,彰显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助推功效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集合了以物质性聚能和精神性聚能的结合为形态、以内在稳定性与外在辐射性的统一为特征、以共同目标引领与理想信念指引的兼顾为路径的支撑。二者契合互动、同向同行,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95.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必要以及何以实现的基本问题。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审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整个出场行动,可以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也历经了一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过程。中国式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因其空想性和所谓的“中国特色”而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因其科学性和真正的中国特色而在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领导核心和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了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96.
张志强 《东南学术》2024,(3):1-9+246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生成逻辑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性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阶段性展现和延续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历程。从文明呈现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布局上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道路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文明、目标上是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从理论超越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五重超越”意义,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资本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和“历史终结论”,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8.
王鹏英 《东方论坛》2006,(2):126-127
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渴望和改善生存境况的欲望不可避免地占据意识领域的重要位置。这种现实背景直接影响到学术界域论题的选择。随着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焦点的迁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话题以及这些话题在中国学术研究中曾有的扭曲与背离被学界所漠视,许多应有的理论醒视  相似文献   
999.
民族学作为因应现代化而生的学科,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化和创新中有所作为。中国民族学有研究现代化的深厚传统和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力推进既对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提出了急切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广阔平台,还激发其强劲动力。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应面向:中国社会实践和重大战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民族学基本问题和方法。民族学知识创新的原则是:守“魂”、寻“根”、开“眼”、从实、原创。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民族学知识创新应聚焦于“变”和“特”。  相似文献   
1000.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走向后现代化的结果。探讨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含义与基本标志,并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