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8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25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302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蝇王》中意象火的负面象征意义未受学界的特别关注,但其意义深远。通过对意象火的负面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清它的背后是对战争和人为灾难的痛斥,对人性黑暗的悲泣,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努力。  相似文献   
32.
人类学把民族舞蹈当做一种文化的表述,从而使民族舞蹈成为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舞蹈的动作形态可以说是舞蹈与生态环境最根本的归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无论是情感的表达、事件的叙述或者是仪式的渲染,都需要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  相似文献   
33.
34.
《社区》2010,(20):F0003-F0003
贺东,男,民国三十年(1941年)出生,甘肃靖远人,现居北京。幼即酷爱书法,承家学传教,奠基良好。多年研习历代碑贴《乐毅论》、《张猛龙碑》、《兰亭序》、《祭侄文稿》,师古不泥,自成一格。工行、草、龙擅行书,好传统,求自然,笔势沉雄雅健,遒劲秀美。曾被市属文联授予德艺双馨奖。  相似文献   
35.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36.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之一,民族语言可以表达某一方面的民族文化。"木"是古老的象形字,研究"木"字包容的古汉民族与古纳西族祭木的文化意蕴,可以从中探寻到汉民族古文化与纳西族古文化的契合点与同质性。这是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基础上对文化历史作出的重新认识,展示了汉语研究的又一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37.
满族祭杆与祭乌鸦仪式是东北原始圣婚仪式的变体。虽然它是以"祭天"的形式出现的,但却仍然保留着圣婚仪式的原型:以杆和乌鸦象征圣婚仪式的男女二神及其交媾;以神猪的多产象征原母神、生殖神;以请男女二神吃"圣餐"的手法使二神获得非凡的生殖力;以让人们吃"圣餐"的方法使人们获得强大的繁殖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38.
文秋红 《职业时空》2008,4(8):40-40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而且自成文化体系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从古至今,傩风不绝。在许多农村经常有各种傩祭活动,特别是南丰、上栗地区。南丰县不仅保存有各种傩神庙和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还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各种傩面具200多种。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的上栗县,现在还保存了明清时期古傩庙20多座,以及古典傩舞50多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数千年积淀传承,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赣傩多元的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9.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火"欠妥.系统分析"火"之形音义,发现"火"之甲文象火焰上升之形,"火"与"燬"实为同源转语,"火"之本义应为"物燃而生之光焰";笔者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火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40.
文章包括三个部分:(一)序幕译文的比较研究;(二)序幕角色的探讨;(三)序幕的结构、前奏、思想等问题的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