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1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篇 |
劳动科学 | 469篇 |
民族学 | 64篇 |
人才学 | 92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88篇 |
理论方法论 | 84篇 |
综合类 | 880篇 |
社会学 | 74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235篇 |
2014年 | 476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72.
康桂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4(3):85-88
高校社科学报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认识高校社科学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地位和作用,促进高校社科学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民族院校学报作为社科学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努力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创新促进学报的发展;找准定位是根本;设置栏目最能反映学报特色。 相似文献
73.
康敬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47-155,159
近年来,围绕高校学报现状与改革路向问题,学术界、学报界以及管理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总署都将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建设列为改革的首要目标,而学报应进行专业化转型的呼声原本来自学术界。学报界对专业化则持有不同看法。在肯定学报专业化方向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化转型所面临的来自体制、传统和现实诸方面的重重阻力,因此必定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综合性学报仍应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道路。目前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刊物的定位、编辑的素养、专题的选择和优稿的来源。为此,必须对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建立一支术有专攻的编辑队伍,坚持以问题意识统领的专题研究,打造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组稿、审稿、用稿制度,而所有这些都是高校学报走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4.
赵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09-112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以及价值意义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当前,高校社科学报功能定位的转换、期刊管理体制制约下专业化办刊模式无法实现的侧面激发、期刊严重趋同的现状及普遍从事的特色化实践共同推动了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凸显。分析“特色论”凸显的原因,揭示特色论凸显的本质规律,对合理定位“特色办刊”及有效回应激进的和保守的特色论,树立正确的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咏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8-100
面世不久的农业高校社科学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生存并求得长远发展 ,必须极力构建自身的特色。本文以期刊特色的最重要因素———文章内容为着眼点 ,认为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构建必须立足于农 ,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主题 ,抓住热点 ,依托学科优势 ,跟踪科研课题 ,从而以质取胜并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76.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
为优先推出一批具有地域优势文化、研究态势良好的刊物栏目,形成示范效应,使之逐渐扩展影响力,最后达到提升刊物整体水平的目的,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名栏工程建设。目前,全国共有65家刊物栏目被评选为教育部名栏工程。赤峰学院学报(哲社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为更好地提升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的知名度,扩大名栏的品牌影响力,努力把名栏打造的 相似文献
77.
刘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68-172
函授新医学讲习社1910年成立于上海,由清末医界改良人物丁福保开办。这种速成的远程教育法,入学门槛低,相较留学、求学的途径,自有其经济和效率方面的优势。丁福保以此扩大了他所翻译出版医书的销售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批学生弟子,他们之间不只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近代以来医学知识传播的大众化、普及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函授新医学所使用的教材也反映出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医学对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胡振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8-33
"村改居"社区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社区类型,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有着社区形态的过渡性、生活场域的二元性、居住人口的流动性和社区管理的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在"村改居"社区,"党政经"一体的"混合型"传统组织架构这一弊端,造成党组织权威弱化、自治组织地位虚化、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异化,引发社区治理失序。以"政社分离"、"政经分离"为标志的治理改革,让社区组织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在推动社区治理事务类别化与权责明晰化的同时,有助于基层权力的有效制衡与组织架构的优化整合,实现社区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9.
霍彦儒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1
为研究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检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分析认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主张可能有误,真正的黄帝故里应在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置疑、不可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80.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处于乡村社会之中的民间信仰体系经历着两次较大规模的由断到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状态,是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宗教生活史。该研究集中对此两次“未预结局”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其在一个壮族社区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呈现,以展示出前后两次断裂与重拾的实际状况,尽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力量,以及这种力量与当地人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