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三侠五义》的价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侠五义》一向被研究界认为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平民意识和白话语言。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满族文学系谱中考察,我们发现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于满族文化的隐曲体现:尊重主流秩序的精神、民俗文化意味以及折射出的受众群体的整体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102.
曾扬华的《红楼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红学公案研究即钗黛之辨,二是人物论,三是艺术论。其代表性著作诸如《钗黛之辨》、《红楼梦新探》等,尤以《钗黛之辨》的学术意义最为醒目。《钗黛之辨》是对红学第一大公案这一论题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与辨析,为《红楼梦》人物论的进一步拓展,树立了又一种可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鼓词《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中四个俗语词“流平、黑打乎、底扇子、眼子”进行考释。“流平”当有两义,一是形容词光滑平整,二是名词指地面。“黑打乎”或写作“黑大糊”“黑的乎”“黑得乎”“黑大/打忽”等,本义是“形容黑色”,曲本《刘公案》中用以比喻不能见光的、违背道德的关系。“底扇子”是指妻子,媳妇,略带贬义色彩。北京话“眼子”一词的义项有两条引申路径:一是“眼睛→孔洞→肛门→整个臀部”;二是“外行,不聪明的人→蠢笨”。据此我们认为该词有三个义项,一是名词指肛门,常代指整个臀部;二是名词外行,不聪明的人,三是由不聪明的人引申为形容词蠢笨。  相似文献   
104.
不淋一人     
晓蒙 《现代交际》2008,(4):18-18
在一所寺院里,弟子们正在夏天的繁荫下乘凉。有人天南地北地侃着自己云游的经历,有人神乎其神地说着自己对禅门真谛的领悟,不时传出哈哈的大笑声,伴着习习吹来的凉风传遍了整个寺院。这时,有两个弟子争执了起来,别人怎么劝.也劝不开。寺院的住持是一个禅师,他也听到了弟子们的神侃,本就想来说一下,听到有弟子争执就赶快来了。弟子们看到师父进了院子,  相似文献   
105.
鸦片战争前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描写清官和草泽英雄联手治理国家。反映了广大民众平等观念的增强,和希望振奋国威的爱国情结。本世纪初,侠义公案小说又发生裂变,产生了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对封建政权由依托到鄙弃;由崇尚性理之学到推崇科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6.
郑板桥在山东滩县任知县时。一位老先生来告状,说他在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东家不仅不兑现协约“教一年书,付酬金八吊钱”,还借故说他才疏学浅,将他辞退了。  相似文献   
107.
"杂剧十二科"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这种分类与宋代"说话"家数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它与<青楼集>提及的杂剧分类也有联系."杂剧十二科"的分类法,一直因其琐细又交叉重复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可是,如果我们结合现存的元杂剧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乏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8.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析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问题,指出禅宗机锋多用一字多义、双关谐音、譬喻类比等手法,与戏剧中的"诨"和"砌"相似;禅宗棒喝有程式性和随机表演性,与戏剧的搕瓜击打极相似;禅宗公案用动作模仿前辈禅师的言行范例,极类戏剧的角色扮演;而禅与戏的根本契合点,在于宗教与艺术同样具有对自由--"游戏神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9.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110.
《鹿洲公案》,原名《公案偶纪》,是蓝鼎元在狱中回忆记述知潮阳县期间审判的案例,自刊刻以来,颇受各地吏员称许,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清末,有人将《鹿洲公案》改名为《蓝公奇案》,与《包公案》、《施公案》合并为《三公奇案》印行,民国初年亦有书坊以《蓝公奇案》等名称印行。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或以风俗史料视之,或以古代法学材料视之,或以文学视之,各因所需,论述不一。其中尤有学者因为《鹿洲公案》曾以小说之名印行,于是将错就错,将《鹿洲公案》定为文言公案小说,并据以论述。有见及此,笔者乃溯源求本,考述《鹿洲公案》之成书、刊行及名目变异,如何由史入稗,评论学术界对于此书存在错误的文本认知,并参以各种研究论述资料,详加辨述,以厘清《鹿洲公案》的文本性质是史部著作,不应归属为公案小说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