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0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东山魁夷的画与随笔和王维的山水诗共同之处在于其中的的理趣,其意境冲淡玄远,格调宁静超脱,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灵犀暗通中又使人品味到中日两国审美理想和文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有学者对佛教与朱熹理一分殊的影响关系提出异议,使这个案头习见有了重新讨论的必要。通过对《朱子语类》中水月三喻的再解读,可以确认传统认识对于两者关系的事实判断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止于两者"有"关系,而对两者关系究竟"如何"又"为何"如此,并无深谈。为此,需解决华严水月的化与诗化、理一分殊的学因子以及理一分殊的华严、宗影响说等几个问题。佛水月以其诗学象征,承载着华严圆融辩证的理,融入朱熹理一分殊的思辨哲学中;水月之喻从宗教意象到诗学意象、到哲学意象的嬗变,弥补了旧儒学思辨哲学与形象思维的先天不足,使"盛极而衰"的学借理学之体得以新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存在而不可见的影响,此或可为佛教中国化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63.
""文化在古代的东方及现代世界许多地区极为流行,对人们的生活思想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当代社会充满着矛盾,人的生存环境遭到异化,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生存的思索和构建对生命意义已经十分迫切,作者认为宗美学所倡导的众生平等、出世入世、摆脱自执、修平常心等思想对人生艺术化的建构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4.
坂村真民是日本著名的佛教诗人,几十年笔耕不辍,他的诗歌是对生命与大自然的讴歌,他的诗更是佛教思想的闪光,无不给人以启迪和顿悟,语言简洁、清新、纯朴。  相似文献   
65.
洪州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6.
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真逸史》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与陀思妥耶夫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的特性的对比,对《真逸试》是否具有对话性进行阐述,并探求其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7.
南唐道教在内容上主张内道外丹,这是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发展过渡的重要理论;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浓重的巫觋色彩,则前承李唐,后接赵宋,可以看作是后来宋朝极端迷信的前奏。  相似文献   
68.
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了废名诗学的核心、创作观、新诗的标准以及诗与非诗的问题,试图把废名对新诗的理解"还原"到他《谈新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6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然而诗歌意境理论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及哲学理论观念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传心法要》在诠证心体上独步古今,《临济录》在呈示机用上堪为典范。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是临济宗的共同创立者,《临济录》的基本精神是黄檗宗旨。临济施设与黄檗宗旨是用与体的血肉关系。执皮肉而失其骨髓,死在临济句下,临济宗徒剩躯壳,是杀临济而非活临济;由皮肉而达神髓,由骨髓而有皮肉之用,不拘滞泥执于成句,才是活临济,才是临济思想影响不断拓展的奥秘所在。临济对黄檗希运法及后世对临济的创造性诠释,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