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杨新生 《老友》2014,(2):41-41
正父亲是个独生子,一生勤勉耕作,虽无出彩的容貌,却有出彩的"彩词"。"彩词"是我们那里在喜庆场合时说的吉祥话。十里八乡,婚嫁喜事,上梁喜庆,都会请他去喝彩助兴,带去吉祥。据老辈人讲,父亲从小豁达明理,记忆力超群。邻村私塾先生教学生背诵《千字文》《三字  相似文献   
42.
国学复兴?     
国学热,持续不断.教育部从今年3月至明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3月9日,又一家现代私塾"童学馆"在苏州开馆.  相似文献   
43.
"木书业"即雕版印刷业.民国时期.由于成都有雕版印刷的传统,加之社会对雕版印刷书籍的需求,以及雕版印刷比机械印刷成本低廉、简便灵活等原因,使成都的"木书业"久盛不衰,在当地印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都"木书业"虽然数量遥遥领先,但多系资金薄弱的小型店,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成都"木书业"出版了内容包罗万象的各种书籍,为便利民众生活.保存古籍,传播四川的近代文化.支持私塾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4.
对联故事     
胡静怡 《老年人》2010,(1):48-48
一门风雅作谐联 古时,私塾先生常以命题征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因耳濡目染,乡下的农夫樵子大都以对句为乐,即便是目不识丁者亦可为之。  相似文献   
45.
清代是达斡尔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中间经历了官学、义学、新式学堂以及私塾等不同的发展层面;学堂教育对培养清政府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达斡尔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日后学校教育在该民族地区的普及推广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6.
文杰 《老友》2013,(7):45-45
蒋新东一直有个梦想:渴望自己会写诗词。小时候,听私塾学生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他对诗词便产生了好奇心理。上小学、读中学时,他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唐诗、宋词,总被诗词或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所陶醉和感染。参军入伍和转业从政后的几十年中,有时遇到一些人或事产生了感慨,他每每欲借助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总是无法达成心愿。诗词,成了蒋新东梦寐以求的奢望。  相似文献   
47.
黄裳 《社区》2008,(32):4-6
现在已经很难记起自己最早读的是些什么书了。“读书”似乎也有种种不同情形,有被动的,有的则出于自愿。无论是私塾或学校,在那里读的都是老师指定的课本,没有自己挑选的余地。我是由大伯父(他是清朝最后一科举人)开蒙的,用的课本是上海出版的澄衷学堂《字课图说》,这是“看图识字”一类的识字课本,每半页三个字,左图右文,编辑得很不错,图画得也好,  相似文献   
48.
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末学制改革后,乡村社会形成了别具特色、新旧并存的二元教育模式.在这种新旧对峙的二元教育结构中,乡间私塾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乡土适应性位居乡间文化的霸主地位.乡间私塾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乡村学校,而且在社会功能上仍然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并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49.
陶行知     
徽州人物陶行知(1891~1946年),乳名和尚,大名文口,改名知行,再改为行知。歙县城西黄源潭村人。陶行知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6岁时,被私塾免费收为学生。9岁,随父亲到休宁县万安镇就读。两年后失学,随父亲回到黄源潭老家。由于聪颍好学,又被当时歙县颇有名望的王藻老先生破例收为学生。  相似文献   
50.
今人习称"私塾"一词,原本在中国古典文献极少出现.直至l905年科举停废前后,出于称谓排除在西式新学堂系统之外本土学塾的需要,新知识精英才普遍使用这一新词,且不为一般民众熟悉.用"私塾"这样的后起概念,来指称清代乃至历代所有各类型的学塾,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更应注意的是,"私塾"用语背后,蕴含有近代中西学战之后所形成的知识权力关系.由于趋新尊西的知识立场,"私塾"常带贬义,暗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守旧落伍.但以新/旧、传统/现代、正规/非正规、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方式叙述近代教育历史,不仅扭曲事实,对既往教育制度产生认识偏弊,亦遮蔽过去教育中诸多可为当下借鉴、继承之特性.这就提示,在追寻史实真相的道路上,学者应对可能会产生知识陷阱的近代新词予以特别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