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2.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现实,对贫困根源进行挖掘,对反贫困的途径和现实指向进行了探寻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工人的异化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阶级的差别和压迫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要通过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和历史的生成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实现对贫困的消除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以及阶级差别下的贫困问题,他的反贫困理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也是对资产阶级反贫困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
王莹 《社科纵横》2009,24(10):31-32,35
私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客观性。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但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不是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私有制经济,并不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私有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4.
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囿于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历史观研究水平之局限,在对实际价值概念、价值理论的抽象性、竞争关系与商品价值的本质内涵等问题的解读上,没有区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观点之间的不同,过多地从日常经验性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论的内涵以及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社会抽象化过程层面上所提出的观点。但青年恩格斯在对私有制社会诸现象的解读上秉持的内在对立或矛盾的方法论视角,则为他以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批判以及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过程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95.
家庭是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分工本身包含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并且分裂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私有制的各种中间形态。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由机器大工业和分工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相似文献   
96.
剥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政策及私有观念的长期存在,使剥削现象具备了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正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特别是认识到剥削现象的长期性、剥削性质的非对抗性及剥削范围和程度的可控性,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制,引导其合法的正面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有利于协调多种所有制关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
马克思在其哲学变革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正义观的超越。从形式看,西方传统正义观都从某种原则(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思辨地阐释正义问题——只是观念正义、形式正义、原则正义;马克思正义观把正义问题置于实践中考察,是实践正义,揭示的是事实正义、现实正义、实质正义。从内容看,西方传统正义观由于其纯粹思辨形而上学的形式,正义在它那里成了抽掉正义的具体实践内容的空洞普遍性,只能存在于先验理性之中,无法在经验世界获得意义,无法对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世界有实质改变;马克思正义观则是通过实践批判资本主义种种非正义现象来揭示正义的核心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的关键——分配问题、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分配正义,揭示资本主义一切非正义现象的根源——私有制,因此,消灭私有制及由私有制引发的一切不合理、不正当现象就成了马克思毕生的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98.
对马克思科学观的认识,我们应该从他的早期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来理解.这里不仅有他早期关于自然科学的思考,更主要的是他对于人的科学的新理解.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和私有制批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合二为一的观点.此举是建立在"时象性活动"原则基础上的关于人和自然统一以及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统一维度上的存在论革命.  相似文献   
99.
新旧因素交关的战国时代,其人口流动状况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现象作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动状况也进行了适当的论述,进一步提出战国时代的士、农、工商业者的流动有其本质的原因,即土旷人稀的自然状况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保障,私有制发展不彻底使个人流动显得很容易,宗法制和血缘关系的破坏为个人谋生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群众史观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论证逻辑与“神圣家族”讽喻的三重批判逻辑具有同构性:第一,“神圣家族”隐喻的宗教批判逻辑推翻了概念较之于现实的绝对地位,戳穿了精神创造历史的谎言,进而打破了所谓基于创造批判精神来确定历史创造者的标准,与之对应,也就消解了精神与群众的对立;第二,“神圣家族”隐喻的政治批判逻辑重释国家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生活在去宗教的世俗国家中的个人虽然可以在政治层面摆脱宗教束缚,进而作为虚构的政治国家成员获得抽象的形式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依然无法逃脱被压迫的不自由状态;第三,“神圣家族”隐喻的经济学批判逻辑揭露了道德教化论和阶级调和论的思辨本质,反对离开社会经济基础空谈所谓思想变革,指出消除群众贫苦处境的根本路径是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