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351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633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2.
清代地方士绅为方便科举考试顺利举行,捐资建造了多种辅助性助考设施。主要包括专为认保廪生建造的廪局、专为送考教官建造的学师行寓,专为考生入场点名建造的防雨公舍等。诸多辅助性助考设施的建立,表明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53.
54.
随着科举制在明代选举制度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作为科考首场考试内容的经义、四书义,即后世所谓八股文,遂成为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依据.然而,八股取士却不尽符合执政者的用人理想.实才、德行与文艺:实才需要借助庶吉士制度和进士观政制度加以培养,德行也只能落实为对儒家经典知识的熟练掌握;而士人对经典的解读又有严格的限定,则真正在选拔过程发挥作用的只有文艺而已.而八股文最重要的文化职能--控制和引导士人意识形态的作用,实则实现于八股文成文之前,亦即士人们潜心研读四书、五经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5.
入北南人,是南北朝时期实现南北文风融合的一支最主要的力量,而拟作乃是他们变革文风的重要方式.入北南人的文风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魏分裂以前时期,这一阶段入北南人的文风变化是不自觉的.第二阶段是北齐(东魏)、北周(西魏)阶段,这是一个模拟汉魏古体以救南朝文风之弊的阶段,是入北南人文风变化的自觉阶段.第三阶段是隋统一以后的阶段,这是入北南人模拟北朝文士的阶段,也是南北文风开始真正融合的阶段.随着模拟对象及方式的改变,入北南人的文风变革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南北文风也经历了一个从互不影响、相互排斥到交叉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明代"御用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至少在生存样态、业务范畴及创作祈向等层面与科举制度存在关联。明代"御用文人"的主要来源是科举中人,相应地,其群体性职业取向也并不满足于担任单纯的文学侍从职务。其业务范畴既包括"典型御用文学活动",也包括与科举有涉的"非典型御用文学活动"。其创作祈向在整体上固然体现为"润色鸿业",但未尝不受科举背景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7.
潘雪江 《金陵瞭望》2011,(22):18-18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日前发起组织全国新闻机构、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和省市委宣传部的部署,《金陵嘹望》杂志从本期起将开辟相关专栏,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将用更鲜活的报道,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工作,汇聚起推进南京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古代,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和门当户对的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要形态,但在这两种婚嫁形态占据主导的同时,还有多种介于其间的亚形态存在,其中很值得一谈的是盛极一时的"以子妻之"式择婿婚姻,而"榜下捉婿"则是这种婚姻的极端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所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等,均与这种择婿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59.
翻译科是清代科举中的一项特科,是清统治者结合本民族实际情况对科举制做出的一项重要创新.它的出现在带动科举制度重大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科举制度的内涵.翻译科经历了顺治年间的兴起、康熙时期的曲折发展、雍乾嘉时期的鼎盛以及道光朝以后的衰落,其发展脉络几乎与清王朝的历史相始终,在为朝廷培养精通满蒙双语的人才、保持国语故俗和增强满洲凝聚力等诸多方面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做出了特殊而又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整体环境的缺失,翻译科最终无法抵御先进文化的冲击,随着科举制一起消逝在滚滚历史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60.
《聊斋志异》借虚拟的鬼怪世界来写现实世界,其中书生大多是风流文雅,才学兼备,胸怀大志却又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他们生活贫困潦倒,凄清冷寂,只能用类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聊以自慰,同时,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抱得美人归的他们,也摆脱不了忠孝节义等成分的影响,研究他们的心态,能更深层次的接近他们矛盾的心情,把握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