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351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632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
<正>毛泽东是当代历史伟人,他的伟大源于历史,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根植于这块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他的人格特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华民族性格的滋养。作为一个伟大而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既是一个气度恢宏、睿智深邃,在斗争的狂涛巨浪中谈笑自若的政治家,也是一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指挥千  相似文献   
8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相似文献   
84.
何菁 《人才瞭望》2009,(10):31-31
因为一纸定成败,自有科考以来,种种作弊现象就源源不断,奇招迭出。然而,在确保公平公正上,古代对科考作弊的防范、监管微细严密,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85.
小说《聊斋志异》以儒家仁爱为本的传统思想和城市平民渴望公正廉洁的进步意识,深刻揭露和愤怒抨击了封建吏治制度和科举制度,表露出前代文化人少有的批判精神以及囿于时代和阶级的无奈心态,从而体现出审视法律文化的某种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86.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87.
阐释、考论高宗永徽直至玄宗天宝年间科举制度在科目设置,考试程序,科场规范,科目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主试机构等诸方面的整体改革,进而兼及唐代科举的定型化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昭示唐型科举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88.
清代是中国赋学的集大成期,是对历代赋学的总结与发展。清代赋学繁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外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二是赋体自身的更化。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七千多名举子家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清代,尽管获得科举功名者大多数出身于较高社会阶层,出身于上五代均无功名家庭的举子要实现向上流动相当艰难,但一定比例的布衣借着科举得以升迁的事实,说明他们仍有一个较为公平的上升渠道。姻亲和母系家族对于举子提升社会阶层几无助力。居住城市的举子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居举子大得多,但家世在实现社会流动的过程中起着远比居住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刘晓东 《求是学刊》2007,34(5):130-136
明代科举体制的相对完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举竞争压力、内外廉考官权力的不对等与试文的程式化等内在弊端。随着晚明科举流通机制的日渐壅滞,这些弊端也日渐显露,导致了舞弊、权力寻租及揣摩等科场风变的泛生。科举取士公正与公平性的削弱,使基层士人之科举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并促动了士人科举心态由"中和恬退"向"燥竞"与"游离"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