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351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632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南宋前期到中后期,<春秋>一经在科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关键是陈傅良和他的时文,进而推论,陈傅良为代表永嘉学派的崛起与科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2.
论是宋人擅长使用的一种散文文体 ,也是宋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之一。当时人们就对其进行了充分研究 ,并形成专门的学问──论学。在宋以前 ,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南北朝时期 ,不论是文本创作 ,还是理论认识 ,都已臻成熟。在科举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 ,论曾被纳入到考试文体行列中。初唐后期 ,论主要用于进士科 ;中晚唐时期 ,论一度取代诗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影响很大。本文主要对宋代以前论的发展情况及其进入科举考试的过程予以考察和梳理  相似文献   
993.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人格的同源性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用.鲁迅对先哲的有意追摹,使其得以承续先贤又超越先贤,成为现代中国最卓著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革命的斗士.  相似文献   
994.
文风与文章风格不同,可人们认识多有混淆.本文结合对<文心雕龙>的释读,从文风与风格的源流谈起,集中论述文风与文章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995.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5,(11):11-13
本人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从’一个家庭管窥我国科举与文化演变》文字冗长.这里不赘述.只作若干说明和补充。  相似文献   
996.
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科举的“解额日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被动式的非理性增长,它是明代科举危机深化的外在表现。科举流通机制的壅塞导致了晚明 士人社会出路的沉滞与士人社会的分化。一部分士人开始脱离传统以“仕”为核心的“非仕 则隐”的经典化生存模式,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并促动了“儒商”边缘群体与 “市民文人”准职业群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997.
明末士人对于时文写作最为倾心,并进而对科举制度多有反思,他们虽意识到了制度设计方面的阙失,但他们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需归结到人的身上,是士子的空疏不学与功利计较导致了科举的鄙陋与世风的败坏,因此相应的补救或调整之法不在于调整或替换制度,而当重塑学风,改造士人的认识与治学态度。明末、清初士人对于科举的反思大致相同,但由于文化思潮、政治形势、个人遭际等方面的差别,他们对于科举的态度、尤其是在改造方案方面,存有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998.
科举试赋始于唐朝,起初以"赋兼才学"为核心,经学家、古文家、辞赋家讨论的是辞赋取士能否为国家择选真正的饱学之士.然而从唐代中后期至两宋,尤其是随着政治层面党争的加剧,文学意义上的辞赋取士与经义取士衍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使得试赋之争具有浓厚的意气之嫌与党争色彩,由此辞赋的创作就不单纯是辞赋"因体代变"的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变革,而具有了时代思潮、政党之见、君子小人之辨的政治品格.唐宋两代的科举试赋只有从这个维度上去理解,才能阐发其中的历史流变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99.
刘祁的《归潜志》作为一部文人笔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对金代中后期士人群体的记述与品评中也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博学能文,学风务实;师古宗唐,文风尚奇;豪放刚直,士风激历。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既承袭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因素,也融入了贞刚任气的北方地域文化品格,对研究金代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唐朝设立制科,科名繁多,以招揽非常之才,曾极盛一代。宋朝也置制科,却时置时罢,科名很少,又增加进卷、阁试,阁试所考六论专在记诵,而考题又刁钻古怪,故意艰难其选,在制度上变尽唐旧,结果极衰,至南宋已名存实亡。盛衰之间,有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