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52篇
  免费   1313篇
  国内免费   302篇
管理学   3714篇
劳动科学   183篇
民族学   604篇
人才学   686篇
人口学   169篇
丛书文集   13703篇
理论方法论   2520篇
综合类   22940篇
社会学   2139篇
统计学   609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811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969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747篇
  2018年   370篇
  2017年   601篇
  2016年   748篇
  2015年   1263篇
  2014年   2612篇
  2013年   2294篇
  2012年   3036篇
  2011年   3472篇
  2010年   3334篇
  2009年   3671篇
  2008年   3959篇
  2007年   2943篇
  2006年   2605篇
  2005年   2404篇
  2004年   2083篇
  2003年   1853篇
  2002年   1598篇
  2001年   1337篇
  2000年   1061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142.
143.
本文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科技进步、人的科学素质与现代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同时科技进步又是以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人的科学素质的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而现代教育不仅是实现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推动现代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4.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对什克洛夫斯基“使事物陌生化”和“使形式难化”的理论作了具体剖析。文章认为,这种只突出“怎样写”而贬低“写什么”的“创作论”,是导致后现代主义艺术一味搞“形式实验”的理论滥觞。  相似文献   
146.
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主体的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47.
148.
李沅 《金陵瞭望》2006,(13):7-9
在南京,历时一年半、分为3批次进行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已让南京38万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南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需要用长期的实践去检验。在新的起点上,南京是否能做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到,满意它,才是检验先进性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49.
2006年5月18至19日,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界代表300余人云集苏州大学,庆祝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会上宣布了第三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并对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进行了表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殊荣,“科技哲  相似文献   
15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多元化发展时期。期间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在两汉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学却衰落不堪。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学术思想盛衰消长的客观情势以及儒学自身的状况去探究儒学衰落的原因,以有助于总结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