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689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83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663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1603篇
社会学   535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浅滩 《东西南北》2008,(8):65-65
营养不是神话,是科学。牛奶营养高,但是喝奶也有章法,喝奶不当,好营养也会生出坏作用。8%  相似文献   
32.
素材百宝箱     
科学离不开语文 现在举世公认,美国科学家维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对信息论做了系统阐述,并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论。可早在30年代就提出信息论的竞是中国数学家申农。最先提出信息论的却没有成为创始者,  相似文献   
33.
福山的社会资本概念提供了一种从文化角度看待社会资本的宽广视野,它通过“信任半径”的长短的提法解决了如何比较与衡量不同的社会资本的问题,阐明了政府、家庭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守法观念不仅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了人们对法律权威和伦理秩序的认知和态度。探讨守法观念在户籍与警察信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凸显中国城乡居民权威信任的法治属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警察信任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从守法观念的角度对中国城乡居民的警察信任进行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通过建立城乡户籍、守法观念和警察信任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首先,城市居民的程序正义信任和分配正义信任高于农村居民;其次,城市居民的守法意识比农村居民强,较强的守法意识促进警察信任;最后,从警察信任的不同维度来看,守法观念在城乡户籍与程序正义信任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守法观念对户籍与分配正义信任的中介效应小于程序正义信任,守法观念对中国居民有效性信任的促进作用没有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35.
回溯传统士绅精英在国家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及其分流、异化到势微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今日乡村精英嵌入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威从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方面对民间社会进行整合,而地方体制通过对民间社会的直接管辖发挥着实际影响而确立权威,两种权威在整个社会的政治运行中处于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这其中,士绅阶层作为重要的变量承担着诸多治理责任,政权对地方民众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的公信力。晚清在内忧外患中采用了捐官、保举等权宜之计,这些举措迅速分化了士绅精英,最终导致其在20世纪初的国家政权建设运动下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36.
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具有深远影响。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社会信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地区,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越好;这种促进作用在法律环境相对不完善的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信任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质量,并显著改善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效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能弥补诸如法律环境等的不足来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因此,监管部门在不断完善法律环境的同时,也应关注地区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相似文献   
37.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8.
《决策导刊》2005,(1):21-21
“快出政绩、多出政绩”,这是不少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客观地说,领导干部希望尽快地干出成绩,以赢得信任和支持.这是好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顾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一门心思谋求快出政绩,却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39.
40.
《管理评论》2006,18(2):F0002-F0002
杨乃定,博士,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备副院长兼国际项目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西北工业大学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席。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备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