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83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走上了一条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兼容的发展强国道路,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发展而来,它充分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2.
科学社会主义自创立以来, 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四座里程碑,镶刻着三个理论主题。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变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党的执政方略以及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4.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论题,在破解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世纪难题基础上,又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5.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第一,全党全民都要重视教育,把教育工作搞好;第二,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第三,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主导。第一,向广大人民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第二,向人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思德修养;第三,向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法制效育,加强人民的法制观念,身体素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基础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几个方面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只要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56.
臧凤华 《中华魂》2008,(2):41-4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经济上去,道德下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58.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传统的"对立"思维严重地抹杀了双方的"统一"性.随着世界"一体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重新审视两者关系已提到日程上来.本文从变动中的"改良"与"革命"关系、双方在新时期的合作空间和共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探讨"对立统一"中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应对新的考验,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9.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始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永远代表并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0.
马克思恩格斯借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之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首次系统的正面阐述。《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史进程;(2)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3)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可靠保证;(4)人民政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手段;(5)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6)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必须长期坚持和遵循的,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有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